桂林第一批“亿元村”(1995年)

桂林晚报 2019-09-12 10:04 大字

1998年底的桂林第二水产养殖场。(资料图片)

近年来,灵川县把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日趋活跃的旅游消费带动了县域经济蓬勃发展。(资料图片)

见证者张次连

今年57岁,同心村委主任。自1983年到同心村委工作以来,36年从未离开过同心村,1995年,时任同心村委书记的张次连从市长手中接过了“亿元村”的牌匾,也见证了同心村多年来的发展之路。记者阳颜摄

1995年,穿山村委会的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同时获得这个“亿元村”殊荣的,还有安新村委会和柘木镇的同心村委会。时任桂林市长的黎明智带着队伍、敲锣打鼓把金灿灿的“亿元村”牌匾送到这三个村里,以此宣告桂林的农村走上了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桂林,通过农业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已经在着力打造十亿元、百亿元产业,桂林农村的面貌正在继续日新月异的变化着。

回顾市长送来“亿元村”金匾

1995年,33岁的张次连是同心村委书记,直到1996年底划到象山区之前,那时候的同心村还属于郊区。他回忆起当年同心村成为“亿元村”的往事,说那时为了发展郊区经济,各村都在大办企业,市政府也给予乡镇企业很多优惠政策,同心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招商引资、自筹资金开始建设发展村办企业的。从1992年起步,到1995年时,村里已经有了12家村办企业。

“那时候皮件箱包厂、豆制品厂、日用化工厂、屠宰场等企业都办得热火朝天。”张次连说,村里上下都一心发展经济,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在上报企业收益年报时,整村收益居然突破了一个亿。很快,张次连就得知了同心村成为桂林第一批“亿元村”这个消息。

不久后,在1995年年末的一天,张次连提前一天接到了通知,第二天市长要到村里颁发“亿元村”的牌匾。授牌当日,张次连组织了村委所有成员,一大早就等候在村委。上午9点多钟,市长带着很多人热热闹闹地走进了同心村,金黄色的牌匾上鲜红色的“亿元村”三个字,让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我亲自从市长手里接过的亿元村牌匾,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鼓励和认可,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亿元村”的牌匾在村委挂了不久之后,就摘下来作为纪念收藏了起来。张次连说,荣誉对于同心村并非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更像是一种鞭策,发展经济依靠的不是对辉煌过去的缅怀,而是之后每个人继续努力和付出。

张次连回忆,在成为桂林第一批“亿元村”之后的几年,又经历了企业改制、市场转型等等变化,最终保留了一批优质资产,并确定了村企业发展结合“百姓民生”的侧重点,主打与老百姓日常消费有关的产业,发展起了农贸市场、奇石市场,改造沿街老旧厂房为门面进行租赁招商,让村民们的年收入做到了年年稳中有升,通过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的投入,村里面貌也得到巨大的提升改观。

接下来,村里还计划建设建材市场、工艺品市场,带动村民收入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灵川扎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陈善旭秦雄英)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和区、市非洲猪瘟防控有关工作部...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