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组帮他建起加工小作坊,年收入好几万元,脱贫户吕冬德说 “精准帮扶让我家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吕冬德夫妇利用晴好天气晾晒米花。
吕冬德夫妇在收丝瓜。
□本报记者陈静通讯员秦培何丽萍文/摄
“我现在在小作坊里做玉兰片和米花,利用作坊旁边的几亩空地再种点蔬菜,一年纯收入6万元基本没问题。但在几年前,这我连想都不敢想。”近日,村民吕冬德高兴地对记者说。
吕冬德是灵川县大圩镇大圩村的村民,因为身体残疾再加上缺乏技术,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如今吕冬德家里变了样,家具家电样样齐全,新建的住房宽敞明亮。是帮扶联系人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开展精准帮扶,让吕冬德通过发展加工小作坊,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5年,吕冬德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加工竹笋致富的报道后,受到启发,决定利用本村周边丰富的竹资源做竹笋加工。在经营过程中,他又发现玉兰片香脆、味美,已成为桂林“油茶”这一特色小吃的标配,这个商机让他有了加工玉兰片的想法。
起步阶段,吕冬德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了解他的情况后,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为他提供了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同时请来玉兰片加工技术指导人员,帮助吕冬德创办玉兰片加工小作坊,并在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扶贫工作组还为吕冬德引进了一套竹笋精加工的环保设备和包装设备,请专家向他传授挖笋、蒸煮、压榨、储存等技术。这样,吕冬德的竹笋加工、玉兰片制作作坊顺利开工生产。
在扶贫工作队员的精心帮助下,吕冬德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对配方进行创新研究,熟练掌握了玉兰片制作技术,使自己的加工产业渐入佳境。现在吕冬德的玉兰片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可加工产品4000多公斤。由于吕冬德制作的玉兰片是采用传统方式加工原生态产品,无公害,绿色环保,很快受到市场欢迎,吸引了不少客商上门收购,一年销售额5万多元,可为一家人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
除加工玉兰片和竹笋之外,吕冬德又尝试着加工新的产品———米花(桂林油茶的一种配料),一年销售额达2万多元。又可以为吕冬德一家带来1万元的纯收入。
2016年,吕冬德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
现在,吕冬德又利用小作坊旁边的几亩空地,种起了苦瓜、白菜、丝瓜等蔬菜。“平时有空就管理一下,除了自己吃,省下一些买菜钱,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增加一点收入。”吕冬德高兴地说,在政府的精准帮扶下,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了。
新闻推荐
8月11日下午,60多岁的老人驾驶三轮车与一辆电单车发生追尾,双方协商到桂林市芳华路口某电单车专卖店修理。没想到,老人的儿...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