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于石刚: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一片天
于石刚在打理地里的沃柑。
在种植沃柑的同时,于石刚还养蜂增加收入。
“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反抗所有命运注定。”今年暑假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这些经典台词,让很多深陷困境的人备受鼓舞。而这也恰巧是灵川县潭下镇大庙村委枫林村贫困户于石刚人生的真实写照。他4岁丧父,母亲改嫁,与奶奶两人相依为命。成家后,妻子患病常年需要治疗,自己创业又屡受挫折,家里一贫如洗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于石刚并不向命运低头,如今,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于石刚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脱贫摘帽的道路上乐观迈进。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阳宁红毛小璇文/摄
4岁丧父,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很艰难但他很乐观
于石刚,1982年出生在潭下镇大庙村委枫林村一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穷。
在于石刚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为了生存,于石刚母亲第二年就改嫁他乡了。留下来的于石刚与奶奶相依为命。“多亏了他奶奶把他拉扯大,他伯伯一家有空也帮忙照顾。”枫林村村民说。
8月2日,记者来到于石刚的家中,简陋的屋子里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87岁高龄的奶奶,正在家门口砍柴。
为了让于石刚茁壮成长,奶奶扮演了爸爸、妈妈等不同角色,对孙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仿佛是要弥补他所缺失的所有的爱。由于家里经济实在难以支撑学习的费用,于石刚在潭下镇大庙初中毕业后,就告别校园,步入社会赚钱养家。
年仅16岁的于石刚,跟着亲戚学习根雕、制作茶几,和村民一起进厂做事,与同学一同在工地搬砖……由于学历低、没技术,务工只能以干苦力为主。但他不怕吃苦,只要有正经的活干,他都努力把事做好,让老板满意。
2009年,于石刚与志同道合的恋人结婚了。但好景不长,有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的妻子,在生女儿那年突发病情。
“本来家里劳动力就少,没得办法呀,一边得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边得照顾妻子,一边还得做事赚钱养家呀。”每当妻子病情发作,于石刚就会感到心力交瘁,难受不已。
2015年,于石刚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A类低保待遇。如今,他们8岁的女儿就要上小学三年级了,有智力二级残疾的妻子也逐渐恢复健康。于石刚说,妻子每2—3个月就要去医院做心电图、血常规等身体检查,每次要花费几百元医疗费。即使生活得很艰难,为了这个家,于石刚仍然乐观坚强。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一片天
2015年,漂泊多年的于石刚决定回家创业。“不想总是给别人打工,回家来自己种点东西谋出路。”于石刚说,回家乡后,他选择了跟附近的村民种中药药材“牛大力”,分散种植了七八亩。“把这几年辛苦工作攒的3万块钱全部投下去创业。”
一开始,于石刚热情似火、满怀激情,以为这么多人种植的东西一定能成功。然而,由于种药材周期长、没有流通渠道,导致最终完全亏本,辛苦挣来的3万块钱打了水漂。于石刚宛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心也凉了下来。
于石刚将心思转向了柑橘种植。柑橘种植对于于石刚来说也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只能一边做一边学。在县、镇、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县、镇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听取专家的技术指导,一路慢慢摸索。
2015年年底,于石刚从外家借来约4万元启动资金,又租了叔伯家的地,种植了18亩多的沃柑。由于缺乏经验,挂果质量不佳,果子的品相不太好。“去年开始挂果,才卖到了1.5元1斤,远低于市价,一共卖出1万多斤,才得了1万多元。”但是,于石刚并不气馁。“种植经验都是慢慢实践得出的,相信明年我会有更大收获的。”他总是这样自我安慰。
平时,于石刚基本一个人打理果园,妻子不发病时可以帮忙除草、洒药水、淋肥。农活不忙的时候,于石刚还会出去外面打几天散工,以补贴家用。除了种植柑橘,其他副业于石刚也搞得有声有色。2018年,镇政府组织成立甘美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于石刚担任了社长。去年爱心企业赠送给他的4箱蜜蜂,由于管理得好,今年繁衍增加了1箱。卖蜂蜜成了于石刚一家重要的一项经济收入,平均一箱一年产1.5—2.5公斤蜂蜜,一箱蜜蜂产值可得600元左右,保守计算一年可得3000多元。
“下半年,计划在果园里再养上几千只土鸡,争取今年摘掉贫困帽,以后慢慢再扩大养殖规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于石刚从房间里拿出刚申请回来的养殖场的营业执照给记者看,谈着自己今后的打算,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作为2019年预脱贫户,于石刚不等不靠,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迈进。
新闻推荐
西双版纳州网警对该说法进行辟谣。一则“两孩童充电时玩手机,发生爆炸意外身亡”的传言引全国多地网警集体辟谣。7月27日...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