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坑村的变迁

广西日报 2018-11-13 08:12 大字

果树掩映的铁坑村。 阳成斌/摄

秦桂生

铁坑村镶嵌在灵川县大境瑶族乡东北面,于瑶乡深处的青山绿水之中。该村四面环山,树木葱茏,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蜿蜒伸进村中央的灯光篮球场,幢幢别墅式洋楼掩映在随风摇曳的果树丛中,自治区文明村的荣誉匾牌在朝阳下熠熠发光……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靓丽画卷,向世人诉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图景。

1“夹皮沟”成了“黄金沟”

昔日的铁坑村,有大境的“夹皮沟”之称。这不仅是因为它活像一座大坑,夹在四面如铁的青山之下,更主要是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长年沿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在有限的田地里种植水稻。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铁坑村,人们的思想开始悄然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关于发展致富的想法,就像陀螺一样在铁坑村党员干部的脑海里旋转起来。不久,一条发展柑橘产业、做活“山”字文章的全新思路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1998年,村里几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率先在自家的荒坡上试种了3亩多温州柑。在他们摘得第一桶“柑橘金”之后,2003年,全村开始大种柑橘,品种也从单一的温州柑发展为春甜橘、二月橘、夏橙、沙糖橘等,面积随之迅猛扩大,几乎布满整个山谷。果子成熟之时,从山顶放眼望去,只见山坡上下、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宛如一条条光彩夺目的黄金带,紧紧包裹着秀美的铁坑村。

目前,该村已种植柑橘480多亩,户均10余亩,年产量近1000吨。如此可观的优质柑橘产量,经村柑橘合作社在网上发布之后,四川、北京、广东等地的老板纷纷订购。村民们终于摘掉了贫困帽,住进了新房子。过去贫穷落后的“夹皮沟”,如今成了满山柑橘的“黄金沟”。

2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去过铁坑村的人都知道,铁坑村人过去住的是低矮破旧的泥瓦房,春湿夏漏秋热冬冷是其真实写照。

如何摆脱篱笆墙的影子,建设山村美丽家园?村民富起来之后,村里的党员干部开始思索和谋划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有人说,铁坑新村是“种”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冻”出来的。200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不仅大面积“冻”毁了破旧的民房,也彻底“冻”醒了村里的党员干部,更“冻”出了村民建设新村的决心和力量,成为新村建设的引子。冰冻灾害之后,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党组织带领村民自力更生,积极投身新村建设,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村建设战拉开序幕。

没有建房用地怎么办?规划问题怎么解决?是统一建设还是单打独斗?针对新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村党员干部立即召集全体村民合计,最终决定拆旧建新,并商讨制定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户型、统一供地、统一建设、统一公共场所用地的“六个统一”办法,从而有效化解了新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虽然老房子破旧,但毕竟凝聚着村民的世代情结,因而拆旧谁都不愿先下手。村里的党员干部把准了村民这一“心病”,带头率先拆掉了自家的旧房,打响了新村建设的“第一炮”。紧接着,一排排破旧老房子先后从这宁静的山村中消失。

拆旧建新,安置住户又是一大难题。为解决好这一难题,村里采取分两批建新村的办法,引导村民互帮互助,把先建新房的村民安置到后建的村民家中。建好后,再让后建的村民搬到新建的村民家中。一时间,村民发扬风格,克服客迁他家或接纳搬迁户的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拥挤在有限的空间里,过着特殊的“大家庭生活”。

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铁坑新村终于展示在村民眼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境瑶乡第一村。该村共建小洋楼36栋,孤寡、五保、单身人员新房10套。如今,全村46户已全部住进了新居。

3“学习型”村庄

铁坑人懂得“学如弓弩,才如箭簇”的道理。他们在发展生产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铁坑的发展离不开学习,离不开提高村民的素质。

基于这个共识,村里决定在灯光球场旁兴建一座村文化活动中心楼,以此带动村民的学习氛围,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

兴建文化活动中心楼,最头疼的是缺乏资金。对此,村党员干部坐下来共同开展“头脑风暴”,决定以村里自筹和争取乡里以及上级文化部门支持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为争得上面支持,村委会成员曾多次“闻鸡起舞”,长途跋涉,走进乡政府和县文化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10年,村文化活动中心楼建成。

建成后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楼,开展起了“创建学习型村庄”“争当学习型村民”活动,偏僻的山旮旯演奏出一曲曲富有时代气息的欢歌。同时开展“点菜式”培训,根据村民的需求,不定期地邀请市、县、乡农技专家和本村的“田秀才”到村实用技术学校授课培训,用技术指导村民。

村里还举办“夜学周”活动,每年春节农闲时,确定一周的晚上,集中16-60岁的村民到村图书阅览室读书看报。每一季度,还举办“学习讲谈日”,讲谈内容可以是需要解决的一件事,也可以是最近学到的一门技术。一些村民的困难,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4村规民约美环境

山青、水秀、树绿、地净,这是铁坑人苦心打造出来的优美环境。

昔日的铁坑村,处处蚊蝇飞舞,垃圾成堆,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新村建成后,该村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大行动,切实制定出一系列长效清扫保洁制度和措施,促使全村“树常青、水常碧、地常净”。

为提高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使清洁家园活动成为常态,村里召集村民大会,共同商定出台了“1371”村规民约,并投票选出了一名责任心强的卫生保洁员。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村民要每天坚持清扫自家房前屋后的垃圾,村卫生保洁员每3天清扫一次全村的卫生,全体村民每7天开展一次大扫除。同时,村里每年底还开展一次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村民“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美化),做得好且积极参加村里大扫除活动的,则授予文明卫生户荣誉门牌,否则给予“黄牌”警示。

人们常说,强迫生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出性格。铁坑村严明的制度促进了村民良好文明卫生习惯的形成,而这一良好习惯则催生出村民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

被誉为铁坑“美容师”的村卫生保洁员罗碑宝,是村“美容”队伍群中的楷模。由于罗碑宝为人诚实,公道正派,办事认真负责,所以村民一致投票推选他担任村卫生保洁员。冲着村民这份信任,罗碑宝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在烈日下、风雨中,从南路到北道,经常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五保”老人朱光明见状也不甘落后,他每天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还常常说道:“家门口的卫生要靠自己扫,人人尽力才有效。”

……

这就是铁坑村。他们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包容互助建设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了优美宜居环境。

新闻推荐

在工地滑倒 钢筋插进工人头部进入头部长达13厘米 伤者经治疗后已转危为安

刚被送入医院的伤者潘先生。(灵川县人民医院供图)本报讯(首席记者高磊盈通讯员文志立)10月30日,在灵川一工地做事的潘先生踩到...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