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阳氏石雕已传承二十代以石为媒 再兴传统

桂林晚报 2018-03-05 11:57 大字

阳新文(左)和助手正在工作。

阳新文创作的《好事多磨》石雕作品在2012年参加“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获石雕项目类金奖。

■杨梅芳文/摄

石雕,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怀着一颗寻古之心,近日,笔者来到灵川县潭下镇源口村。源口村三面环山,群山多为石山。采石及石料加工为该村传统副业,石雕技艺的佼佼者当属阳氏家族。2014年,阳氏石雕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阳氏石雕已传承二十代

潭下源口村的石头资源十分丰富,村子里建筑用的石材基本上取自本地。石头在源口村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房屋,房子外墙,连接房屋的村落道路,都可看到本地石材的痕迹,除此之外,水缸、石磨、喂养牲畜的食槽、舂米用的石碓大多都是整石挖凿而成。可以说在源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石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源口村民“靠山吃山,靠石吃石”,村落中的男子一般都会点石雕手艺,周边村落以及辐射至桂林的建筑工程都有源口村民参与的痕迹。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石雕技艺的传承也逐渐式微。发展至今,源口村只有阳氏一族将石雕手艺传承并发展了起来。

“我们家族世代从事石雕石刻,至今已传承了二十代,400多年。”阳氏石雕传承人阳新文如是说。400多年来,阳氏家族经历了荣辱兴衰,但石雕的手艺却代代相传。据阳氏族谱记载,阳氏石雕技艺最早源于明朝景泰年间先祖阳文富。至今,阳氏后人仍保留着阳文富于明景泰年间雕制的一座柱础。

作为传承了二十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氏石雕的传承过程展现的是一种活态的历史与文化,具体到如今的传承人阳新文来说,更是体现了传承人应对现代化社会而作出的变革与创新。在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改变;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

石雕创作乃是传统文化的延伸

完整的石雕工艺流程大致包括5个步骤:选料、设计、打坯、精雕、打磨,而每一个步骤都大有讲究。

拿选料来说,可做石雕的石材有上万种,最常用的有石灰石、青石、腊石、花岗岩、鸡血玉、大理石、汉白玉等。石匠要练就一种直觉,即看到一块石料,就能立马判断出它适合做哪些雕件。结构比较细密、没有裂纹、不容易风化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制作的作品最小的不过1斤,最大的单体作品超过70吨。”阳新文介绍。

2012年,阳新文有幸得到了一块大的石料,这是他期待了很多年的好材料,于是他不惜用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创作完成了一件自己很满意的作品《老黄牛》。

“这是一块11吨的鸡血玉,料不是特别好,所以不适合做印章,开采出来又太浪费,所以我们雕刻成一个狮子。”阳新文指着正在雕刻的作品说。对于这个作品,他早已有了想法,取名“东方醒狮”,寓意富强、强盛。

选好了石料,就开始设计。设计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创作类:石料开采出来后,或圆或方,这时候石雕工艺师们就要按照自己的构想来设计,根据石料的大小和形状,因势造型;另一种是定制类:即按客户的要求制作,将客户的想法变成现实。定做一般都要客户先提供设计图、规格,指定石材,最后成型效果也都有要求。

阳新文认为,石雕创作是传统文化的延伸,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他的设计理念在石雕作品《好事多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石磨是中国农家传统的生活用具。在上世纪60年代,每三户人家就拥有一副石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阳新文在设计石磨作品时,一方面为了能唤起大家的记忆,另一方面又使作品具有“藏用兼备”的功能。他把石磨的上磨盘设计成了一个娃娃的脸,笑呵呵地看着推磨的人。他的“嘴”是张开的,这样大家就能够把黄豆放入他的口里,然后磨出来的豆浆就顺着磨盘流出来。他希望这个设计能给做家务的人增加一些趣味。此作品在2012年参加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时,得到评委一致好评,获石雕项目类金奖。

雕刻最考验石匠功力。在上手雕刻之前,石雕工艺师们先用笔在石料上勾勒出雏形。雕刻的过程长短取决于石质和设计,年轻的雕刻师在操作时一般都有老师傅在旁指导。

打磨是雕刻的最后一步。石雕工艺师们利用不同目数的角磨机,反复打光十余次,直到石质呈现出理想效果。在进行文物修复修补时,有时还需要进行做旧处理,这对工艺师的手艺要求比较高。

把传承当作使命和责任

阳新文致力于石文物修复,先后参与了灵川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石文物修复、桂林中学孔庙府学棂星门修复等,以技艺精湛、修旧如旧效果好广受称赞。

走进阳新文的工作室,一件件石雕作品栩栩如生,张力十足。阳新文注重把传统石雕技艺与当代雕塑技艺融为一体,手法呈多样化,注重线条刻划。“机器打磨可以提高效率和成功率,但是创作和灵感还是要靠手工来实现。”阳新文认为石雕是一场人与石的“对话”。

在外人看来,做石雕又脏又累,但阳新文却固执地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家业:“脉不能在我手上断了。”

“初中毕业后,我和我弟跟随父亲阳桥弟学习祖传石雕石刻,随后又相继前往著名‘石雕之乡\’福建惠安县以及上海、湖南永州等地学习。”阳新文说。在桂林愚自乐园做驻园雕塑家助手的9年里,阳师傅与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雕塑家合作,协助完成作品80多件组。在与各国雕塑家交流的过程中,阳新文的石雕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他更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以前总觉得别人的好,交流之后,才发觉我们传统的技艺才是最好的。”他说。而今,阳新文早已把石雕技艺的传承当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

阳氏石雕技艺既用于架桥、建房中,也创作反映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如传统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历史人物、花鸟虫鱼及传统生产、生活用品。技法以传统的圆雕、透雕、浅浮雕、高浮雕为主。2006年,阳新文返回家乡,开设“愚公刻艺馆”,从事传统石雕工艺。

他创作的作品在各种工艺品展示中不断获奖,如2010年创作的石雕系列获桂林市行业产品评比一等奖;2011年石雕作品《玄武大帝》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2012年作品《好事多磨》获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石雕项目类金奖。2015年9月,阳新文被评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

笔者在采访阳师傅当天,恰逢灵川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他的“愚公刻艺馆”指导展厅布置。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前不久阳新文刚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示范户称号。

新闻推荐

桂林市文艺界“百姓大舞台”欢乐闹元宵

本报讯(记者孙敏)2月28日下午,全市文艺界朋友们欢聚在桂林“百姓大舞台”,用精彩的文艺形式展现大美桂林的风采和桂林文艺工作的丰硕成果,共同庆祝2018年元宵佳节的到来。当天的演出在舞蹈《红红的中...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