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贫困村装上脱贫“加速器”

桂林日报 2017-11-22 19:06 大字

农技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管理百香果

市人大机关给贫困户送化肥。

新硬化的通屯公路。

市人大机关干部到村民家中做入户调查。

思想解放了、山路通畅了、产业发展了,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提升。短短两年,在桂林市人大的积极推动下,自治区市县乡村5级、10多个部门,在灵川大境瑶族乡松江、乐育两个贫困村通力联手,决战脱贫———

□本报记者周文俊

连绵不绝通天的山。这是生活在都庞岭山脉上的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松江村和乐育村村民祖祖辈辈的所见。

“大山阻断村民的‘出路\’了!”50多岁的乐育村支书秦宏德抬头望天叹息说。2015年以前,这里除了横穿而过的洞大公路,几乎没有像样的水泥路。两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800多元,有185户贫困户,是被核定的“十三五”贫困村。

但,穷并不是松江、乐育人挥之不去的宿命。

从2013年开始,中央发出***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2015年,桂林市人大对接扶贫联系松江、乐育两村,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共同攻坚。两年多来,在桂林市人大的积极推动下,自治区市县乡村5级、10多个部门通力联手,决战脱贫,为贫困村装上脱贫致富“加速器”。

山里来了一群干部掀起脱贫致富“思想风暴”

2015年10月9日,国庆长假刚过,寂寞的大山来了两个年轻人。

一个皮肤黝黑却穿着亮亮的皮鞋,一个细皮白肉穿双凉鞋。他们自称是桂林市人大常委会派驻的第一书记、联系松江村的王旭东和联系乐育村的蒋兴旺。

“人家可是市里的干部,会不会又是来‘走秀\’的。”和许多围观的村民一样,负责接待的秦宏德心里犯起嘀咕,还多少有些不屑。

然而,两名年轻人放下行李就分别在各自村委住下。第二天便拉着秦宏德等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

在他们身后,桂林市人大70多名干部也纷纷走进大山,走村入户,与松江、乐育两村120多户贫困户结成“亲戚”,并发挥各自力量,为村民争取免息贷款,还送果苗、鸡苗、农药、化肥等。市人大机关还先后4次召开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工作协调会,扫除脱贫攻坚“障碍”。

“都说人会嫌贫爱富,但这些干部却主动为我们服务。”说起自己的“亲戚”们,享受了扶贫“滋养”的乐育村竹山坪贫困户黄啟塘和许多贫困户一样,赞不绝口。

就这样,热心的干部和纯朴的村民“心贴着心”,很快打成一片。大家也纷纷向第一书记和“亲戚”们吐露衷肠。

“人和‘土货\’都被困在山里了,难!”在桂林市人大组织召开的扶贫干部与村民座谈会上,谈起村子贫困的原因,一向秉承“家丑不可外扬”的秦宏德打开心门。

大山艰深,村里有多封闭?

秦宏德说,那时很多村民包括村干部,最远甚至没有到过桂林市区。而山里的“土货”,虽然得益于大山高海拔“纯天然氧吧”的滋养,品质上乘,却始终“藏在深闺人不识”,产业发展无从谈起,脱贫致富更是“美梦一场”。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没有产业支撑、村民思想封闭、增收困难。”实地调研后,市人大摸准“穷根”,并针对性地制定脱贫攻坚计划,由第一书记实施。

扶贫先扶智,市人大开出脱贫攻坚第一剂“药方”。从2016年起,在两位第一书记带领下,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陆续到平乐县、广西植物研究所、龙胜马堤乡,临桂宛田瑶族乡翁洲村、泗林村等参观考察百香果、食用菌的栽培和凤鸡翠鸭等家禽养殖工作。一路走下来,各地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经验让大家大开眼界。

“别人发展红红火火,我们再也不能等了”、“必须啃下几块‘硬骨头\’,干成几件大事”……村干部心急了、思想也活了,山村里悄悄掀起一场要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思想风暴”。

而等待他们的第一个“硬骨头”,便是路。

自治区人大代表1个建议12条硬化路山村刮起“修路潮”

9月27日,在一串串清脆的鞭炮声中,全长7公里多的上铁屯至黄家屯公路正式开工,投工投劳的村民们光着膀子,挖路基、挑泥巴、填路坑,干得热火朝天。

“这已经是今年松江村、乐育村新开工的第7条通屯硬化路了,今年总共要新硬化12条,山里都是我们的修路声呢!”像所有村民一样,秦宏德骄傲地说。2015年前,两个村只有10公里不到的硬化路。然而,仅仅两年多,在桂林市人大及灵川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争取下,两村就完成了30多公里通屯道路硬化。预计明年上半年,20户以上自然村的通屯硬化道路可全部完工。

要致富先修路,大山村民千百年的“梦想”,一朝成真。

而让村民“梦想成真”的,是何方高人呢?

原来,在桂林市人大不同场合持续不断的呼吁下,在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驻桂林的自治区人大代表苏念英向大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贫困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建议》。在建议中,她专门列举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松江、乐育两贫困村因为没有路而一直深陷贫困的现状,恳请针对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地区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倾斜支持。

建议得到自治区人大和承办单位自治区扶贫办的迅速办理。自治区扶贫办将建议列为A类代表建议,并于5月正式答复苏念英代表:对建议中提到的乐育村和松江村,今年新安排资金修建通屯硬化公路10条31公里。

“自治区扶贫办大力帮扶,让我们对脱贫攻坚工作充满信心。”得到“沉甸甸”的答复,苏念英倍感振奋。

但,“沉甸甸”并未停止。今年10月,灵川县扶贫办主动“加码”,要新增2条通屯道路硬化资金。

项目来了,灵川县扶贫、交通及大境瑶族乡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进山入村,开始了项目审核、道路测绘等一系列修路工作;村干部和群众们则家家户户主动投工投劳。广阔的大山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路热潮。

山路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也顺了。

产业从无到“富”产品从深山卖到大超市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蒋兴旺和王旭东深知这一点。所以从驻村之初,他们就一直谋划、四处奔走,寻找适合大山的产业。

2015年4月,蒋兴旺偶然得知桂林万禾农产品公司正推广种植时间短、见效快、成本不高的百香果项目,他迅速与该公司对接并合作。市人大倾力支持项目,出资8万多元,几乎免费给两个贫困村村民发放了11000株果苗,同时由公司率先在乐育村建立起3个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包销协议。由于产业抓得早,有成效,2016年8月,蒋兴旺代表灵川县第一个参加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为乐育村争取到220万元资金和项目;

2016年10月,市人大又向贫困户免费发放1万多羽鸡苗;

今年3月,王旭东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到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考察小番茄种植,相似的高山地形、气候加上丰厚的经济收入,让不少村民怦然心动。回来后便试种了几十亩,结果一种就种出每亩7000元左右的收入。

此外,村民们继续种植灵芝、香菇、西红柿、辣椒等高山产品,还养鸡、养鸭、养牛等。原本没有产业的山村,一下子变得产业丰富。

有了产业,销售成关键。

“2016年,我们动员村民成立了松江村第一个农民合作社———灵川县均发种养专业合作社,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王旭东介绍说,目前,合作社共有近50个社员,包括30多个贫困户。合作社既集中统一种植蔬菜、百香果等产业,还以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和贫困户农产品,解决村民的销售难问题。2017年10月,他们又通过争取资金,建成了村里第一个150平米的冷库,用以收购和储存农产品。

市人大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联系南城百货公司、三姑的菜等桂林市知名企业,促成了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供销协议,在两企业10多个超市里免费设立销售专柜。曾经藏在深山的产品一跃卖到城市的大超市,目前月销售额已达10万多元。

合作社的“红火”也带旺了社员和村集体。王旭东介绍,社员农产品除了第一次获得“高于市场价收购”的收益外,销售额累计达到一定额度每年还将得到销售额1%—1.5%的分红;同时,村集体也通过门面出租入股等方式,每年获得销售额3%的分红,解决村集体收入难的问题。

做深产业拓宽渠道打造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队”

自从当了第一书记,王旭东和蒋兴旺的微信朋友圈变得异常热闹。村里哪家土猪、土鸡、橙子等销售遇到困难,或者村民谁有什么病痛,他们便第一时间发“朋友圈”寻求帮助,而结果总能得到无数朋友的“鼎力支持”。

“作为第一书记,既要当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员、争取项目资金的联络员,还要当好村民产品的销售员、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辅导员。”蒋兴旺调侃说。

然而,这只是为今之计,并非长久之策。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如何让村民不再返贫呢?

要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队”,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驻村之初,市人大常委会便提出“让村民不再返贫”的扶贫思路。

“山路修通了,我们现在就是集中精力把产业做深做精、把销售渠道拓宽做细,让产品种得出来、卖得出去,让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可持续脱贫。”具体“操刀”上,两位第一书记不谋而合。

在建立百香果示范基地基础上,松江村依托当地秀美山川、瀑布林立等资源,以及与灌阳、恭城及市区“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了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号召村民发展农家乐,以旅游农业促脱贫致富。

为打响高山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蒋兴旺和王旭东先后为乐育村、松江村农产品注册了“大境九块田”、“云雾瑶境”商标。同时,设计包装了一批农产品参加2016年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产品展示会和第三届桂林网购节,并建立起电子商务信息化中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高山产品走出大山、走出桂林、走出广西,把商业触角伸到全国各地。

“扶贫联系单位和第一书记来了,不仅带来了人,更带来村民梦寐以求的发展思路、人脉、资金、项目和产业。两年多来,自治区市县乡村5级、10多个部门在我们大瑶山里决战贫困,为我们贫困村装上脱贫致富‘加速器\’。”大境瑶族乡乡长唐美姣说。

(本版图片由市人大提供)

新闻推荐

金色的海洋

位于灵川县海洋乡的银杏林,是我最喜欢的秋景了。海洋乡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境内的海洋银杏林,有银杏树100万株,一簇簇、一排排、一片片植于秀丽的田园间或村庄舍旁。初秋,银杏叶变成金黄金黄...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