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流转 让“乡土”变“热土”

桂林晚报 2017-07-30 13:32 大字

富丘生态园里农户在管护果树

7月25日,灵川县三街镇富丘村的一片林地上,农民们在烈日下进行着果树的管护工作。这片经土地流转“聚合而成”的果园,总共5800多亩,今年秋冬将迎来大丰收的季节。

富丘村的土地流转,仅是桂林市近年来土地流转的一个缩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桂林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约118万多亩,占全市土地承包总面积的30.58%。流转方式以出租为主,转包、入股为辅;流入的主体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等。

近年来,桂林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渐成气候。规模种植不仅让土地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1、渐成气候的规模种植

灵川县三街镇普贤村委富丘村,是一个距离县城约10公里的山村,坐落在漓江边的群山脚下。走进村里的富丘生态园,漫山遍野的果树映入眼帘。

“在我承租这片林地下来前,基本上都是抛荒的,除了几百亩杨梅树,其余的都没有经济产出效益。”望着眼前已经挂果的果树,桂林富丘种植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叶正财脸上洋溢着笑容。

2014年,在生意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叶正财敏锐地感觉到,农业大有可为。彼时,国家已经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鼓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径。而恰好,村上的这片山林大部分都是撂荒的,他决定承包下来发展果树种植业。经过挨家挨户做工作,当年叶正财与67户村民签订了5800多亩的林地流转合同。

在三街镇,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像叶正财一样,通过土地流转走上了规模种植的道路。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该镇成功实现土地流转2.3万亩。其中,果树蔬菜成规模种植50亩以上的示范点有40多个,流转耕地8000多亩。

近年来,桂林的各县区创新流转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开展土地流转,鼓励农户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土地流转。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引导工商企业主陈小燕,在观音乡苔塘村毛家寨屯,租赁山地2000多亩,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生态柑橘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柑橘生产;灌阳县引导神农源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在水车乡大营村,连片租赁农户承包水田1770多亩,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

根据市农业局的统计显示,目前桂林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约118万多亩,占全市土地承包总面积的30.58%。流转方式以出租为主,转包、入股为辅;流入主体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等;连片流转面积50亩以内的4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5.59%。

2、以产定酬助农增收

土地流转,不仅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叶正财告诉记者,他承包下来的5800多亩林地,租期有35年、45年不等。根据林地的贫瘠、适宜耕作等情况,租金也分为50元、200元每亩每年等不同档次。签订流转协议后,付给村民的租金有的是一次性付清,有的5年付一次租金。

目前,叶正财的富丘生态园已经种植了15万株果树,包括砂糖橘、东方红等柑橘,还有桑葚、杨梅等少量的果树。“我们的生态园里不仅实现规模种植,今后还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叶正财说,尽管目前生态园仅经营了2年多时间,但去年就已经有8万多游客入园采摘西瓜、杨梅,以及观赏油菜花等。

40多岁的叶江红是富丘村村民,如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富丘生态园的管理者。他负责整个生态园里果树的管护指导,每月的工资约6000元。

更为重要的是,叶正财还提出了“以产定酬”的奖励模式。他说,现在生态园里的固定工有五六十人,每月工资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到了用工的高峰期,临时工的用工人数能达到100多人,每人每天有80元的,也有120元的,这些做工的多数是附近的村民。“我们和固定工都签订协议,果园划片区管护,每卖出一斤水果给他们5分钱的奖励。”叶正财说,这样既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更有责任心。

按照今年生态园的挂果量,叶江红估算,今年砂糖橘的产量约160万斤。根据他与公司签订的协议,除了工资收入外,水果销售后他还能拿到约8万元的奖金。

3、“超市化”服务让土地“活”起来

土地流转不仅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使用,也有效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土地流转在桂林市仍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

桂林市农业局农村经济管理科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桂林市土地流转当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土地分散经营制约着土地流转。由于土地肥瘦不一,不同片区土地的耕作条件、灌溉条件不一。这种土地的分散经营,对承租人而言,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和成本,严重制约了土地的有序流转,影响了土地规模效益的发挥。

此外,虽然政策倡导土地要有偿流转,但是土地流转的价格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农业效益低、土地流转渠道不畅、农民经营土地流转价格意识淡薄、农业特色产业少等。

针对在发展中碰到的瓶颈,桂林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灵川县三街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秦子明介绍说,近年来,三街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力度,迅速搭建起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服务平台。

“将农村土地流转纳入政府政务服务工作之一,就是想要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推动双方流转交易,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秦子明说。

记者了解到,在做好土地流转登记台账的同时,桂林市不少实现了土地流转的乡镇还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咨询,让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指导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备案工作,特别是涉及流转受让方与农户之间的合同签订,政府全过程参与,实施全程“监控”;调解流转双方的纠纷,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为企业大户的正常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4、土地流转带来的“共赢”

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建立,让很多农民都能以满意的价格,将手中闲置的土地流转了出去。规模化的种植,又同时增加了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

“土地不再撂荒,青壮年留在家里发展产业,家里的老人小孩都有人管了,农村的社会治安环境也变好了。可以说,这是土地流转带来多方共赢的局面。”秦子明说。

为了促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桂林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如去年,市政府出台《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规定,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带动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桂林市现代农业发展。

桂林市农业局农村经济管理科的负责人说,为了推进土地流转进程,桂林市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化建设。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还要采取多渠道扶持、多部门发力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企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此推动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

记者周绍瑜文/摄

新闻推荐

桂林市打造有温度有柔性的纪委

(上接第一版)将家庭助廉打造成干部监督“柔性推手”发放《致全市纪检干部家属的一封信》,倡导家属和单位对纪检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交圈、娱乐圈、生活圈情况一起来“温情监管”;举办“贤廉内助”走...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