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湘江》的民族情怀

广西日报 2021-09-07 07:09 大字

李君

《血色湘江》取材湘江战役期间红34师作为后卫部队,6000多红军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从“绝命后卫师”负责阻击战保卫中央红军大部队过江的角度,反映了湘江战役的残酷、惨烈。其艺术性、思想性、史诗性、民族性等特点,获得各方好评。

政治上的民族情怀。红军长征过桂北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少数民族政策的开端,红军政治部当时发布了少数民族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民族兄弟为红军带路、挑担、烧水送饭,在桂北还有当年留下的“红军和瑶民是一家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等标语,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军民鱼水情。爱憎分明的民族兄弟对红军敬仰,红军也信任老百姓,“红军留下一面旗,祖孙三代护红旗”流传至今。

角色上的民族情怀。当年红军进入广西,经过了多个民族地区,34师主要打了在灌阳县的新圩阻击战及后面放弃过江“向死而生”的向东突围战,战斗多发生在瑶族同胞居住区,红军英勇顽强的作战及铁的纪律,感动了当地的瑶民。剧中塑造的女一号凤鸣姑娘泼辣爽直、敢爱敢恨,俨然一个少数民族女性“首领”的形象,在与红军的短期交互中,在红军精神的感染下,对红军产生了好感,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与大爱真情。在红军的劝说下,她放弃执意跟部队走的念头,留下来抚养红军的遗孤小湘江。

音乐上的民族情怀。《血色湘江》有的报道称其为歌剧,有的称其为音乐剧,有的称之为“借鉴歌剧表现艺术的音乐剧”,不管是歌剧还是音乐剧,“歌与音乐”是一部剧的灵魂。《血色湘江》剧中作曲采用了瑶族原生态的蝴蝶歌音乐以及以此为素材再创作的《蝴蝶与雄鹰歌》,体现出浓郁的桂北民族风情。原创的《红色的军旗》作为主题歌,旋律朗朗上口,尾声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歌声萦绕,为全剧增加浓浓悲情,让观众泪流满面!

《血色湘江》由广西演艺集团创排、演出,自2019年9月底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以来,受到观众好评。2020年11月该剧首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感动了很多红二代、红三代,他们纷纷与演职人员交流,感谢剧组展现出了红军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此次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在56个民族艺术之花盛开的舞台上,展现长征中红军与桂北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展现红军师长陈湘、政委程林、壮族战士韦江(早年参加百色起义)等一批红军将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

新闻推荐

痛失巨匠 双星不朽

痛失巨匠双星不朽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桂林市灌阳县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陆...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