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漓文化寻访记

广西日报 2020-09-17 07:24 大字

贺祖斌

自己虽然在湘漓文化浸染中成长,但对湘漓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并不算深。于是,我们就有了以全州、永州为代表的湘漓文化之行,厚重的湘漓文化底蕴正是我们探究的动因。

湘漓文化之全州行

湘漓文化一个标志性的地方就是湘山寺。多年来,我一直对湘山寺怀着虔诚的仰望,那里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自然是此行的必去之地。

湘山寺位于全州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楚南第一名刹”之美誉,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无量寿佛创建。明万历年间改湘山寺所在的清湘县为全州,“县以佛名,相沿至今。”(《全州县志》)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足见湘山寺及其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宋朝4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公元1101年徽宗皇帝南巡,亲临礼塔,并敕为湘山名刹。

与湘山寺有关的三件事值得一记:

石涛的兰花图。岀生于桂林靖江王城的石涛,名朱若极,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长子。崇祯帝亡,朱亨嘉于1645年自称监国,但很快就被推翻监禁,次年被缢杀。宦官带幼年朱若极乘乱逃出了靖江王府,辗转流落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法名原济,曾住寺为僧21年,以后他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到晚年定居扬州。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画风新颖奇异,生机盎然。在湘山寺里的妙明塔旁,石涛留有石刻的兰花图,清晰可见,十分珍贵。

康熙的“寿世慈荫”。登山当然有难度,在互相鼓励下我们一行全部登上湘山之顶。顶端的一块崖壁上,镌刻着清圣祖康熙皇御笔钦赐的“寿世慈荫”四个字,字幅宽8米多、高2米多,用笔沉稳、凝炼,字体雄健、丰润,整幅书体呈现出磅礴大气的魅力。系康熙五十二年敕赐,广西巡抚陈元龙指示于全州湘山寺为祝康熙六十寿诞筑建万寿宫,至康熙五十四年,将“寿世慈荫”恭刻于湘山石壁,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一定程度也反映当时的官场文化。

伍纯道的“妙明塔”。下山后,我们来到心中仰望的妙明塔。妙明塔始建于唐代(公元861年),改建于宋七年(公元1092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宋高宗赵构赐名为“妙明塔”。妙明塔坐北朝南,是广西最古老的寺塔之一。塔门上,中国著名书法家、我十分尊敬的老师伍纯道先生所提“妙明塔”三个大字,溢彩流金。相传伍纯道先生在写完“妙明塔”三字后,不久便疾发逝世,这是他的绝笔。听关于这三个字的传说很久,但一直未来瞻仰,站在这三个字前面,会联想起伍老师生前书艺高古、为人厚道的很多事情,包括他送给我的墨宝及其反映他谦逊博爱的故事。

同行的小廖,一定要我们到他家吃中午饭。他家在全州龙水乡禁山里村。一到村子,一路的格桑花,非常漂亮!村里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干净、古朴!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里我遇上我多年的老朋友蒋钦挥大哥。蒋钦挥是我一直敬重的学者,多年来一直专注地方文化研究,出版多部有关全州历史与文化的系列丛书,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他,真是相约不如偶遇。据他介绍,他退休这些年经常回老家,并通过他多渠道争取一批资金,为本村的乡村建设做了几个项目,比如村道的维修和硬化、进村的道路美化绿化等,同时还将村民团结起来,积极参与村里的文化建设。由于他的作用,整个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此我想到一个词:乡贤。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钦挥兄就是一位典型的“乡贤”,他不仅仅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身体力行,发挥他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改变着自己的老家和山村,改变着村民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类似钦挥兄的现代“乡贤”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业绩,回乡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乡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

对湘山寺寿佛文化、龙井村和禁山里村乡贤文化进行一天的考察后,不觉天色近晚。当然,接下来就是对湘漓文化中以血鸭、禾花鱼、红油米粉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用味觉加深理解了。

湘漓文化之永州行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全州出发到永州,仅仅用一个多小时,便开启湘漓文化之行的永州段。其实,全州、灌阳原属湖南管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将全州、灌阳从永州府划出,归为桂林府管辖,因此,两地相距很近,文化、习俗几乎相同。

到永州的第一站为萍洲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自创建至今历时270多年,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我们乘坐小船登上建在萍洲上的书院。萍洲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一上岸,抬头只见“潇湘”两字,对面的水域开阔,四季澄碧,隔岸青山,旁生白鹭,碧波平阔,二水萦绕,气象清淑,意境幽远,好一派水上气象,此乃南国灵秀之地。大门有一副对联“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此是唐代诗人孟郊古诗《湘南曲》中的名句,为历代纪咏潇湘诗篇中最优美的诗句。萍洲书院的建筑格局颇为讲究,中轴线自北向南,有奎星阁、讲堂、中门、大堂、大门、门庭、影壁和长廊。经过多年的修缮,萍洲书院秉承唐宋以来的书院传统,打造成国学基地,开设国学、经学通论、史学通论、子学通论、集部通论、儒家学术通论、道家学术通论、佛学通论等系列国学课程。萍洲书院国学课程追求和保持学术的条理性、纯粹性,以子辅经,以学辅政,务于典雅,祈望文明,激励士风,贡献教育。书院立足于湘南历史、地理与文化特色,求九嶷与潇湘意象,求纯正而不求驳杂,求清幽而不求浮躁,求精湛而不求规模,求淡泊宁静而不逐一时之利。这倒是国学振兴的兴旺之地,不过不知何因,稀少的人流、孤寂的环境与其定位不太相适。

到永州,必到柳子庙。没有柳宗元就没有今天的永州。柳子庙就是永州人民为纪念他而建的,始建于北宋(1056年),后经多次重建与维修,现存的柳子庙系清光绪三年所建。中殿气势高大雄伟,梁间悬挂“都是文章”的木匾。两边的木柱上刻的是清代杨紫卿题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贾谊、韩愈、苏轼、柳宗元四人都有才学,但政治命运相似,都被贬谪到偏远之地(潮州、儋州、永州和柳州)为官,文字表达了后人对柳宗元的敬仰与崇拜。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遭贬至永州做司马,谪居10年,写下了《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为永州传播声名作出了卓越贡献。元和十年(815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在柳州4年,期间(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上。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编成《柳河东集》。正殿后墙的石碑,亦是“三绝碑”,碑文为韩愈所撰,由苏轼书写,内容是颂扬柳宗元的事迹,此碑宋刻于柳州罗池,明刻于零陵柳子庙。此碑首句为“荔枝丹兮焦黄”,故又名“荔枝碑”。

我曾经多次到访柳州柳侯祠。多年前,好友在柳侯祠买了一本翟满桂教授著的《一代宗师柳宗元》送我,精心拜读。今天在柳子庙又见《一代宗师柳宗元》,我马上购之,一方面是敬仰一代宗师柳宗元,另一方面是怀念我深情厚谊的朋友。我曾经拍了一幅摄影作品,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幅作品,取名为《独钓邕江春》,其寓意就是来自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

离开柳侯祠,我们前往周敦颐故居。少年读周敦颐《爱莲说》,中年知二程(程颢、程颐)理学,但一直未拜谒周敦颐故居,更没想到的是周敦颐故居湖南道县营道楼田堡距我老家灌阳是如此之近,仅仅数十公里,开车不到一小时。他著的《太极图说》《通书》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写的《爱莲说》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作为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和张载等一批儒学大家。但对后人来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短短百字文,字字珠玑,为人传诵。他所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为人所推崇。他所倡导的洁身自好的君子品德,广泛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被称为“濂溪先生”。

道州濂溪书院系历代朝廷和士民为纪念周敦颐而建。书院始建于南宋,是一座融学习、祭拜、藏书功能于一体的书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历代贤人志士慕名拜谒者络绎不绝。1263年,南宋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1687年,清康熙皇帝赐御书“学达性天”。该书院曾数度修葺,但最终因多种原因不复存在。尽管天色已晚,我们还是参观了重建后的濂溪书院,建筑格局都在,但历史文化遗迹和内涵不复了。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考察了全州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具有“小九寨沟”之美誉的龙井乡村文化、永州阳明山的万寿寺佛教文化、新田古村落民居龙家大院的明清建筑文化等。此次湘漓文化之行,我们考察了湘漓文化的标志性的遗迹,重温了湘漓文化的内涵,也理解深受湘漓文化影响的自身基因。一方面,从自然地理看,漓江与湘江都发源于桂林,数千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漓江和湘江两个流域融为一体,永州、桂林都处于“湘桂走廊”地带。另一方面,从历史沿革看,漓江流域所覆盖的桂林,与湘江上游所覆盖的永州,曾经有过长时间的行政一体化管理,决定了桂林与永州地缘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性格相似的文化认同。另外,全州、灌阳所属的永州、桂林的行政管辖历史的变化,对于湘楚文化南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成湘漓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第三,从区域文化看,湘漓文化处于江南与岭南的交汇地带,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融合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信仰与风俗,两地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同源同根性,共同接受了舜帝道德文化的熏染。我们一路上遇到的都是热情好客、豪爽侠义的“好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湘漓文化对本土人性格的影响。

新闻推荐

以特色油茶为切入点 灌阳县瑶族传统康养文化向全国布局

本报讯(记者申艳通讯员蒋人轲)近日,“瑶族千年美食产业共享平台”高峰论坛在灌阳县举行。与会嘉宾以瑶族特色油茶为切入点...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