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江口村:桂剧“奠基人”唐景崧的故乡

桂林日报 2020-08-18 11:04 大字

江口村一角。

唐景崧三兄弟故居内景。

村民在唐景崧故居练习桂剧表演。

古村落商贸街。

核心阅读

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位于镇区北侧,村内有较为完整的桂北古商贸街,街道宽窄有致,起伏不一。其间,小桥、流水、古道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静祥优美的画卷。在历史上,江口村曾出过赫赫有名的“同胞三翰林”,其中,“三翰林”之一的唐景崧曾在抗法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在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力阻割让台湾,在当时获得了台湾民众的一致支持。台湾沦陷后,唐景崧回到了故乡。他把桂北的地方戏和中国戏曲相融合,亲自写剧本编曲,开创了桂剧一片天地。如今的江口村,不仅流传着唐景崧的故事,更流传着他奠基开创的桂剧。

□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陆仕臣时荣林实习生卢禹辉

繁荣的古村落,走出科举史上罕见的“同胞三翰林”

日前,记者来到灌阳县,从县城乘车出发仅二十分钟就到达江口村。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古村落依然充满了生机。信步走来,只看到江边古树枝繁叶茂,竹柳错落相间,水流缓缓而静谧。村子三面环水,马山江、安乐源江在此汇入灌江。村落布局呈鱼骨状,沿着河岸及山脚分布,有传统建筑87座,清中叶至民国时期均有留存。虽然此时江口村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繁荣,但徐徐穿行其间,依然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繁荣的商业气息。

“其实江口村在1973年以前都还是很热闹的,后来修建了新街,我们村才冷清了下来。以前我们家是开伙铺的,你看我的老房子里还有那时候做生意的痕迹。”在古村居民王礼义的家中,记者看到不仅有以前的铺面,而且留存有当时的旧床板。他告诉记者,过去江口村比较出名的有“五匠”,即铁匠、染匠、木匠、砌匠和石匠,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这里赶圩,场面十分热闹。

“我从家里的族谱上看到,我们是(明朝)洪武元年从江西搬到江口村的,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了。那时候水路交通比较发达,我们祖上来这里做生意,然后就定居下来了。”今年51岁的文万有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古村里有各色的铺面,像商店、书馆、豆腐店、药铺等等,还有很多挑着担子卖水果、蔬菜以及手工艺品的,一整天都是人来人往的。

穿过古商业街,一处嶙峋怪石就像盛开在江畔的石莲花,村民称作“水现莲花”。古人以此为祥瑞,过往行人在此祈求平安,不远处就是古码头。村民告诉记者,以前灌江上来往的船只都集中停靠在这里,多的时候整个江面上都是船。现在,从保存较完好的驳岸眺望,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码头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

“我们村流传有很多唐景崧的故事,有人说当时唐景崧的祖上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繁华和交通,才选择留在了江口村。大家平常讨论时,都觉得其实这和我们这里很多外来人家的情况相似。”文万有说。

据广西方志专家文崇礼撰文记载:清顺治初年,湖南省东安县穆家村唐氏家庭发生变故,纯明公携三子从家乡出走,一边做生意一边向南行进。到达江口村后,纯明公以生意人精明的眼光发现,这里街市虽小,但做生意的、挑脚的、放排的、叫卖的、耍猴的、舞狮的川流不息。细打听得知,街市原来是去往桂林、平乐做生意的茶马驿站,还有很多从湖南过来的老乡。唐家于是在此卜宅落脚。

“纯明公安居之时,精于商,勤于农,善交友,睦邻里,家资日趋殷实。继而又生两子,至公辞世,唐家业已成为江口市上的大户人家。到了唐景崧祖父唐廷植那一代,唐家又出现了重大转折。道光乙酉年(1825),唐廷植经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得了个‘恩贡生’的名号。此后,唐氏家族就和课读问仕有了‘联系’。”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道光辛丑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42年1月8日),唐氏家族长孙唐景崧出生。其后唐景崇、唐景崶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三兄弟一直接受爷爷和举人父亲的教育。同治四年(1865),唐景崧以二甲第八名的位次受钦点翰林,从此昂首步入朝廷中枢。这一年他还不满24岁。

“时隔六年,其弟唐景崇参加同治辛未科(1871)殿试,也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又六年,三弟唐景葑参加光绪丁丑科(1877)殿试,又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同胞三兄弟先后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不仅在广西是唯一,在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也属罕见。”文崇礼说,在当时,因为“同胞三翰林”,不仅灌阳名震一时,更是让江口村“声名远播”。

在江口古村村头,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410平方米的建筑,大门上高悬“翰苑”匾额,进门后又看见“翰林兄弟”四个大字悬挂在堂屋正中央。这便是唐景崧三兄弟故居。记者看到,该建筑为砖木穿斗式结构,饰小青瓦、蓝灰墙,分上中下三座,设有前庭、正庭、厢房、天井等,梁、枋、门楣等均雕刻着人物故事或龙凤花草虫鱼等。两边墙体以蓝灰粉刷,墙体山头饰以双龙、太极八卦等图案。

记者了解到,由于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灌阳县已经把唐景崧故居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血英雄”投身爱国战争

据史料记载,唐景崧先是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三年后经考试派往吏部任候补主事。从小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总想寻机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当时,与广西毗邻的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逐步将越南南方变成了它的殖民地。1882年4月,法国再次占领河内,其目标就是打开通向中国的陆路通道。”灌阳县唐景崧同胞三翰林研究会专家告诉记者,在朝野上下对是战是和还吵嚷不清的时候,唐景崧愤然上书痛陈其中利害。而后,唐景崧又对当时的复杂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招抚黑旗军刘永福抗法,得到了清廷的支持。此后,他主动请缨,参与到抗法战争中。

据研究会专家介绍,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唐景崧奔走于援越桂军、滇军、黑旗军和抗法越军之间。刘永福与唐景崧部配合,在抗法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长庆等地,东线战场大获全胜。尔后,唐景崧还奉张之洞命募勇景字军4个营。他率军独当一面,入越会同黑旗军、滇军围攻宣光法军。他与云贵总督岑毓英联手,组织和指挥了宣光攻坚战。在西线战场上也取得了临洮大捷和宣光大捷。

“光绪十一年,唐景崧以功补授福建台湾道兼按察使衔。光绪十三年迁布政使,并于光绪二十年署理福建台湾巡抚。在此期间,唐景崧投入很大的精力办理了许多民生和郡县城池建设等工作,而且加强了台湾防务工作。”文崇礼说,但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澎湖为日军所陷,清廷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在台湾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唐景崧坚决反对割台,他七次致电清廷,多番争取,但只是收到一份“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的谕令。

“中日双方在澎湖海上交割之际,唐景崧虽已开缺,不再是朝廷命官,却仍在绞尽脑汁谋划‘防倭拒制,为大清保住台湾’之策略。”文崇礼介绍说。

“当时台湾的官绅,连续多天商量自救的办法,设想着各种可行的保台方案。曾任驻外公使馆参赞的陈季同提出‘民主独立,遥奉正朔’的主张,一众官绅深受启发,以为此策可行。”文崇礼说,根据《万国公法》“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何况“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余里,自立有余”,暂时脱离清廷而自立,既可对内加强号召,对外争取援助,又不至给日以口实,使清廷为难。所以,台湾的官绅多次劝请唐景崧出面主持抗日大计。

据史料记载,当时唐景崧着总统服就职,望阙九叩首,面北受任,大哭而入。当日,唐景崧以总统名义发表告全体台民书中提到:照得日本欺凌中国,大肆要求,此次马关议款,于赔偿兵费之外,复索台湾一岛。台民忠义,不肯俯首事仇,屡次恳求代奏免割,总统亦奏多次,而中国欲昭大信,未允改约。全台士民,不胜悲愤。当此无天可吁,无主可依,台民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以为事关军国,必须有人主持。

“此后,唐景崧率台湾官民在基隆血战了六天,战至全军溃散方止。当时台湾教民四起,省城瓦解。在‘民主国’成立的第九天,狮球岭兵败,基隆陷落,台北大乱。此后,唐景崧离台内渡厦门。”文崇礼介绍说,由于之前唐景崧执意抗倭,清廷以一纸“休致回籍”结束了他的热血为官生涯。他本人也默默返回了家乡。

桂剧“奠基人”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回到桂林后,唐景崧建造了五美堂别墅。每有闲暇,便相约朋友在五美堂看戏聊天。戏看多了,唐景崧觉得当时的桂戏没什么新意,演艺水平也低,随演随唱,缺乏训练,而且没有固定剧本。”文崇礼说,唐景崧对桂剧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为桂剧创编剧本,堪称桂剧的奠基人,《看棋亭杂剧》(四十种)为广西桂剧留下了宝贵财富。其次是规范了桂剧辙韵。唐景崧将桂剧辙韵概括为“栖霞夜雨怀龙隐,秋水长天眺伏波”,与中国戏曲通用的“十三辙”相衔接,使桂剧辙韵得以规范统一。在表演风格和演出服饰等方面,他也做出系列改革,使桂剧面目为之一新。此外,唐景崧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桂剧口传心授,不重视戏剧文学的习惯,力求剧本艺术性和现场感完美结合。因此,《看棋亭杂剧》的剧本不仅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剧情集中,说白和唱词音韵和谐,节奏铿锵,易演易唱,而且跟舞台演出的现场感密切结合,在舞台服饰和道具等方面的改良也更加注重场面简洁合人。

“唐景崧晚年呕心沥血编创的《看棋亭杂剧》,在1944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还展出过刻本。到年底桂林沦陷后,这个刻本以及传抄本均毁于战火之中,再也见不到踪影了。”文崇礼说,好在1956年广西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邀请林秀甫等老艺人,根据以往的演出实践,口授记录并整理校点出十六个剧本,这才有现今流传的《看棋亭杂剧十六种》。而这十六个剧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比较鲜明的思想倾向,即对阴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昏庸、残暴的封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揭露和抨击,对被压迫者(特别是妇女)和反抗者给予同情、肯定。康有为看过唐景崧改编的《黛玉葬花》后,曾写下了“黑风歙海都成梦,红袖题诗更有神”的诗句。

据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出资组建广西第一个桂剧班社桂林春班,招聘祁剧、桂剧名演员,为桂剧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批演艺人才。

“江口村是桂剧发源地之一,桂剧也是江口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流传说,唐景崧还在老家组织过桂剧戏班,之前村里也流传过唐景崧创编的剧本手抄本,但后来也遗失了。我们这里唱桂剧的人特别多,特别是当时的王元树、文传处这些老先生唱得非常好。”江口村支书唐伟强说,他还清晰地记得,老先生们唱《打鱼杀家》《十五贯》的时候,村民拿着板凳很早就来等,正式开演以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我唱‘净角’,跟王元树老先生学的戏。当时白天要干农活,到了晚上,村里的小伙子都爱去学戏。我学了三年,才勉强能唱。现在过年过节,或者举行什么活动,就是我们去唱。”王礼义告诉记者,在村里,大家对桂剧“熟悉到骨子里”了,村里人都相信唐景崧在江口村编创了大部分桂戏,也很自豪。

“目前村里修建了一个大舞台,也有20多个桂剧演员。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县里都在江口村办农具节。我们在初七日表演桂剧,经常有上百人观看我们演出,而且好多游客看完演出以后都不走。”唐伟强说,在村里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还自己掏腰包购买服装,其余的道具也都是大家制作,但是大家从来都没有“丢下”过桂剧。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刘健摄)

新闻推荐

桂林市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全市预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3万亩

本报讯(记者苏展通讯员黄中琪)近日,桂林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升级,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培训班在阳朔县举行。记者从会议获...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