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灌阳小伙,带着铺盖到医疗物资工厂当义工
陆晓清在车间忙碌。
本报记者何平江文/摄
在位于会仙工业园内一家为防疫工作人员生产防护服的工厂车间里,有一位特殊的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不拿一分钱工资。
他叫陆晓清,一位1992年生的灌阳小伙子。1月31日,春节在家休息的小陆在网上看到桂林一家生产防护服的工厂因人手紧缺导致产能无法满足防疫工作需要,紧急招收工人,没多想就拿起手机给公司经理打电话,直接告诉对方他可以到车间当志愿者,一分钱不要。
第二天,小陆就开车从灌阳赶到了位于会仙工业园的桂林友邦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还带着被子。他告诉工厂负责人,如果厂里没有地方住,他就睡在自己的车上。
工厂负责人深受感动,立刻给小陆安排了宿舍。一放下行李,小陆就请求投入生产。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车间主管就安排小陆负责相对容易的打包工作。
每天早上8点前到车间,协助车间主管整理当天的生产物料,然后等其他工人到岗后,小陆也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从生产线上制作好的产品打包装好,除了中午短暂的吃饭休息,小陆一直要忙到晚上8点左右。
12小时的工作全程需要站着操作,“一天下来,腰腿都会变得僵硬酸疼,开始两天还不太适应,现在都不觉得累了。”小陆说,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电视、网络看到很多跟自己同龄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在防疫一线“逆行”,他觉得同样是“90后”,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他正好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了这家为防疫工作人员生产防护服的工厂人手紧缺,自己就决定过来当志愿者,为防疫工作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随后他就把今年的年假请了,单位领导也非常支持。
经过简单的培训,小陆就能上岗了,每天要打包180套左右。公司副总经理黄绍军对小陆也是称赞有加:“特别勤快,不喊苦不喊累,他的到来让厂里每天至少能多生产40套防护服。”
陆晓清说,他打算在厂里帮忙到正月十五,到时自己单位的工作要是恢复正常了,自己再回去上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耿通讯员唐琳春1月9日,走进灌阳县水车镇东流村村民熊大明的家,火红的炭火,喷香的腊肉,诱人的糍粑,明艳的窗花,到处都...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