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英雄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

桂林日报 2019-09-03 10:22 大字

□桂林旅游学院姜长彤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信每一个来到桂林的人,都会为这里的风景惊叹,在游客的眼中,桂林是绿色的。可当我来到这里上大学,真正去了解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才发现,桂林是红色的。这个红,是85年前湘江水的颜色,是涌动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颜色,是凝聚着中国人情怀的颜色。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湘江一战,短短七日,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的红军将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不论是纪录片还是书籍,每当描述起这场战争时,所用之词无一不是“惨烈、悲壮、辉煌”。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无法感受到那是怎样的一场战争。直到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的桂北红色文化研习班,有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穿上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军装,踏上那曲折坎坷的山路,倾听那一段红色故事,我才对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有所感触。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陈列馆门前的那一尊雕像,由三个人、一面红旗和一只箱子组成,极其简单朴素,却蕴含着一个祖孙三代为了一句承诺,暗地守护一面红军军旗长达45年之久的真实故事。那是1934年的冬天,新圩阻击战结束后,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被灌阳县一户普通农民黄河林收留,并经过精心照顾后得以痊愈。红军战士走前慎重地将军旗交到这一家人手中,并嘱咐道:“黄老伯,这面红旗是我们的命,你一定要替我保管好,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会回来取这面红旗的。你一定要相信,红军一定会胜利的。”就这样,黄氏祖孙三代像“传家宝”一样保护红旗的故事开始了。1941年,日本鬼子侵占桂林搜查到黄老一家时,他们将旗子用木灰、浆糊染成黑色藏在棺材内而躲过搜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黄老即将离开人世。他把儿子黄荣清叫到床前,亲手把这面红旗交给了他,并嘱托一定要把这面红旗珍藏好、保护好,等待那位红军战士来认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黄荣清继续守护这面红旗直到去世。在他弥留之际,同样嘱咐自己的儿子黄关文一定要保存好这面旗子。在黄荣清去世后不久,黄关文便到当地的灌阳县武装部寻求帮助。现在这面旗子珍藏在广西博物馆,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当时为我们讲解这个故事的是陈列馆管理员。他是一名曾受到过红军战士帮助的老百姓,是一个身材佝偻、目光浑浊的老人,可当他告诉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听的时候,他的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璀璨的光芒。在老人沧桑沙哑的嗓音中,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红军一路征战、一路与人民群众缔结下的生死情谊,并因此一路攻坚克难、发展壮大,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光荣和悲壮的那次远征。起初我怀疑,一名红军战士留下的普通红旗,为何对他们如此重要?后来我似乎明白了,这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信物在百姓心中却是“重如千钧”,因为它们承载着老百姓对这支军队的信任和期望,寄托着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同时也是百姓和红军的相互承诺,他们都共同坚信革命的胜利终将会到来。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却。我是桂北红色文化研习班的一员,每一次的学习经历都给我留下了一段悲壮与激昂交织的革命记忆,我希望甚至渴望将这一桩桩、一件件难以忘怀的故事讲述给每一个人听。不论是在校园还是未来进入社会,我都会发挥最大的能量,引领身边人去感悟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红色基因,将汇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传递给一批批正在奋斗或是正值困惑与迷茫的青年朋友们。我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子,这个暑假我即将前往“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印尼担任大学汉语教师。没错,我想要把我们国家的红色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让他们看一看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听一听中国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和我们国家、民族血液里那股荡气回肠的信念!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会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树立坚定的历史责任感,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革命遗址成为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将红色基因世代相传。作为旅院学子,我会坚持学习,秉承精湛、准确的讲解原则,成长为一名能力强、水平高的湘江战役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广西红色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

新闻推荐

桂林举办导游员(讲解员)湘江战役主题讲解大赛

本报讯(记者刘倩)8月22日,2019年桂林市导游员(讲解员)湘江战役主题讲解大赛在榕湖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共有18名导游和28名讲...

灌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灌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