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三翰林”传佳话

广西日报 2018-07-19 09:56 大字

读到之处

邓祝仁

在尚未阅读《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这本书之前,我对唐景崧三兄弟所知寥寥,对他们的母亲更是一无所知。唐氏三兄弟,19世纪中期出生在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一个书香之家,先后中进士,点翰林,入职京城。这事在当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成就了中国古代广西独此一例的“同胞三翰林”佳话。

唐氏兄弟的父亲是举人,长年在桂林教书。生母沈氏,生于桂林,娘家也在桂林。唐氏族谱说她“工诗赋,精时文”,养育孩子的重任主要落在她的肩膀上。唐家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一套独特的育儿方式。母亲是兄弟三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也是第一任老师。

《同胞三翰林》一书只有18万字,分为综合、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综合部分介绍家世、家庭、亲戚和三兄弟中进士之前所受教育的情况。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崶三部分独自成篇,大体依时间为序,按照重要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设计条目,把三翰林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及其性格秉性、官场浮沉、道德文章、业绩功勋和人生遗憾等各个方面浓缩、聚焦在将近600个条目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晚清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事沧桑和市井风貌。

这本普及读物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史料上无可辩驳的真实性,所有条目全部源于第一手史料,并认真做了考证与甄别,显得弥足珍贵。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学术界和众多读者对唐景崧同胞三翰林还缺乏真正了解,存在误读、偏见、轻信和臆断等情况,以及某些悬案和莫名其妙的论调。《同胞三翰林》的出版,澄清了历史真相。

网上许多文章说唐景崧三兄弟“早年丧母”,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唐氏族谱记载:这位母亲活了86岁。她生于嘉庆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812年8月21日)。1887年3月,唐景崧从广西出发,赴台湾就任,母亲沈氏从京城回桂,随同而行,时年75岁零7个月。1895年5月乙未战争爆发前夕,老太太以83岁高龄从台北回桂林定居,离开台北那天,许多台湾绅民前来唐景崧府衙相送,这是有案可查的。老太太回桂林不久,1895年7月12日,在北京当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儿子唐景崇,得到光绪皇帝赏假两个月,回桂林探视老母。3年后,老太太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9年2月7日)在桂林病逝。其时,唐景崧已闲居桂林陪侍母亲3年多。唐景崇时任礼部右侍郎,浙江学政,得到母亲病故噩耗,立即将关防及书籍册卷移交浙江巡抚,于正月二十六日(3月7日)奔丧回桂,守制丁忧。

唐景崧同胞三翰林中,小弟唐景崶或许最不为人所知了。唐景崶生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比唐景崧小13岁,比唐景崇小11岁,是三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位。他17岁中举人,22岁入翰林,25岁授翰林院编修,比两个哥哥都早些,娶了晚清著名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的二姐谭嗣淑做夫人,27岁便被任命为顺天乡试同考官了。唐景崧说他这个弟弟博览群书,关注时局,当年请缨越南抗法,给朝廷写奏折期间,弟弟帮助搜集不少材料。可惜天妒英才,1885年刚刚而立之年即病故北京。二弟唐景崇性格沉稳,进退自如,是三兄弟中最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且最能潜心历史、专务学术的。《清史稿》说他“博览群书,通天文算术,尤喜治史”。为官数十载,不是在皇帝身边,就是忙政于江浙富庶之地,理政读书,每天不息。宣统三年,唐景崇官拜学务大臣、国务大臣(正一品),任内关于中国实行现代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言论颇多,江浙几所现代名校的创立和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都与他紧紧相连,有著作《唐书注》留存于世。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中国通史》评价该书“颇有参考价值”。

三兄弟中,最富于传奇色彩,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有争议的当推兄长唐景崧了。唐景崧一定想象不到他在著作《请缨日记》里不经意间提到自己的号——南注生,若干年后居然玉成了亲孙女唐筼和同僚湖南巡抚陈宝箴的亲孙子陈寅恪的婚姻。唐景崧任职台湾十年,先后担任台湾道兼按察使衔、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等职,是清代官员在台湾任职时间最长,担任职务最多的一位高级官员。后人对唐景崧病故的地点曾莫衷一是,有人说上海,有人说桂林,有人说广州。笔者在此郑重披露:唐景崧病逝于广州。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申报》《大公报》如此报道:前台湾巡抚唐中丞景崧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四日在广州大市街某宅病逝。至于唐景崧研究中存在的“内渡”悬案、“携款”冤案、“不战而逃”错案、“与刘永福不合”的误读、“有知兵之名,无军事才能”的偏见、“不懂用人”的马后炮指责,以及种种以讹传讹的陈年旧账,《同胞三翰林》都罗列了史料加以澄清,供人研究,希望能还历史以真相,还人物以清白。

新闻推荐

杨静华率自治区人大调研组到桂林市调研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7月2日至4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华带领调研组来到桂林市,对桂林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