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鉴骨 密码 参与广西红军遗骸打捞工作,通过几成碎片的遗骸确认身份信息,他有何人骨鉴定“密码”?

成都商报 2017-09-27 02:12 大字

骨语者

广西酒海井红军遗骸打捞鉴定专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李法军

红色桌布上,大大小小的人体骨骼码放整齐,一名戴眼镜、身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托起一片头盖骨,仔细端详着……这是广西灌阳县酒海井红军遗骸打捞现场,男子名叫李法军,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他所从事的研究,是通过散落的、几乎已成碎片的遗骸,解读背后的身份信息和生前遭遇。

人骨鉴定是一门小众学科,“骨语者”李法军也常显得神秘。他说,人骨鉴定是一项充满“仪式感”的研究,对于人骨,自己始终心怀敬畏,因为你在跟一个生命对话,而不是仅仅一根骨头。

“这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目前在这一领域,我国处在比较前沿的位置。”他说。

参与红军遗骸打捞 人骨鉴定确认遗骸身份

记者:此次打捞红军遗骸难点在哪儿?

李法军:之前考虑过骨骼埋藏环境的差异。考虑到当时,红军是被一个个推下去,所以预判骨骼是散乱堆积的,因此当时判断本次鉴定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散落的遗骸还原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记者:现场实际情况与预判出入大吗?

李法军:打捞上来的遗骸骨质本身比较差,因为浸泡时间长,因此破碎严重、颜色发黑,一个相对完整的都没有,只有等稍微干了后再处理。

记者:遗骸鉴定的过程顺利吗?

李法军:最终花费的时间要比预想的多,其中最难的地方在于遗骸是散乱的。本次打捞出来的很多是碎片,要分辨哪些是同一个体,这方面工作很难。但从本次鉴定工作的目的来看,最重要的是确认遗骸身份和还原生前遭遇,从这一点来说,已达到研究目的。

原理:“骨头上保存的信息太多了”

记者:骨头上能够保存什么信息?

李法军:比如种族特征,人类吃什么和怎么吃,都能通过对人骨的研究来破解。前者牵涉到食物来源问题,后者则是一个文化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通过牙齿本身的磨耗水平和特点,加上对骨骼进行化学分析,复原出族群的食谱。这项研究的原理是,比如说,狩猎采集的人与农业生产的人由于饮食等多个因素差异,在骨头上也会体现出差异性。以前我们做种族研究,是用尺子测,导致很多边缘特征被忽略。引入人骨鉴定后,可以通过几何形态测量,鉴定的精确度和骨骼可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

记者:研究一根一根碎骨是否很枯燥?

李法军:我觉得是一种乐趣,因为人骨鉴定是考古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对研究者来说,需要了解中国人是怎样一步步过来的,不同区域的人是怎么生活、发展的。比如华南地区的史前人类,是怎么从渔猎采集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劳作,如果要研究这一领域,骨头上保存的信息太多了。

记者:人骨鉴定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李法军:有一门学科叫法医人类学,就是通过人骨等的研究,很精确地判定尸体性别和年龄。我之前协助过警方侦破一些案件。比如说可以通过一个头颅,重建一个完整的“人”出来,包括身高、体重和身形等特征,为公安机关寻找尸源提供支持。另外还有一种应用形式,就是人像复原,通过骨骼的结构可以还原出一个人的相貌。 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广西灌阳打捞83年前被害红军遗骸 酒海井下20余例红军烈士遗骸得到隆重安葬

新华社南宁9月24日电(记者向志强唐荣桂)“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长眠山岗。”24日上午,广西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中,朗诵祭文的声音响彻云霄。当日,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

灌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灌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