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余红军遗骸被发现 83年后重见天日

来宾日报 2017-09-25 11:08 大字

“个体均为男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身高在1.37-1.63米之间,体重在53.56-55.67公斤之间……”9月22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法军的一份鉴定报告,宣告持续40天的广西灌阳县酒海井红军遗骸打捞第一阶段告一段落,一段83年前的隐秘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酒海井,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新圩镇境内,多年来,在酒海井附近新圩镇一带乡民间,口耳相传一段历史:1934年,100多名红军伤员,被当地地主武装投入井内,全部牺牲。地方志研究人员通过幸存者讲述,结合现有资料,对这一段历史进行还原。灌阳县史志办原主任文东柏介绍,1934年11月29日,红三十四师由湖南进入灌阳,到12月7日离开灌阳再次进入湖南时,部队仅剩200余人。在灌阳与桂军战斗期间,红军在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祠堂设立战地救护所。到主力部队撤退时,尚有超过百名红军重伤员,因战务紧急没有转移。

上世纪70年代,灌阳遭遇干旱,当地村民抽水后,曾在酒海井底发现人类骸骨。2003年12月,当地政府在酒海井建立纪念碑,并建设红军纪念园。由于井底环境险恶,加之深潜技术不足,灌阳当地一直未能对酒海井底的红军遗骸进行打捞。

今年8月13日,灌阳县对酒海井底红军遗骸进行勘探,并启动打捞作业。9月12日,第一块人体骸骨被发现,随后,陆续发现20具遗骸。9月16日,第一批疑似红军烈士遗骸起运,交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法军鉴定。灌阳县委宣传部介绍,经鉴定遗骸相对集中于距井口深约10米、与地下河口相对的回水湾处,旁有打结的棕绳和石块,部分遗骸被棕绳裹住,说明生前曾被捆绑。由于水流与沉积等作用,大多数遗骸均较为破碎,骨体变黑,并发生了碳化现象。通过对前期遗骸的清理情况、人骨的鉴定、史料记载等综合分析可以认定,从酒海井里清理出来的人体骸骨,正是1934年被投入井内的红军遗骸。

据悉,截至9月22日,已清理出超过20例个体骸骨,确认均为红军遗骸。灌阳县长卢嵩宣布,当地将于9月24日,在酒海井红军纪念园举行红军遗骸安葬仪式。

新闻推荐

遗骸鉴定专家:广西83年前遇难红军生前曾遭迫害,营养不良

李法军在整理遗骸在广西灌阳新圩镇,红军战士被沉入酒海井的故事广为流传。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捞,一批人体遗骸从乌黑的淤泥中重见天日,后经专家鉴定,所发现人体遗骸超20例。9月22日,灌阳县召开湘江战役...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