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山古瑶村:蕉山实不“焦”,吹笙挞鼓歌绵延

桂林日报 2020-12-01 09:42 大字

▲大家齐聚,进行瑶族长鼓表演。记者刘健摄

▲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圣亭。记者刘健摄

▲翻天张五郎像。记者刘健翻拍

▲瑶族长鼓。记者刘健摄

▲蕉山村瑶族婚俗展示。记者刘健翻拍

▲村民在制作婆婆粑。(观音乡供图)

蕉山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北部,全村95%以上人口为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村。村中最早村民俸姓祖先,明洪武年间在此居住,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秦、尹、刘等姓氏祖先在蕉山定居也有数百年之久。

目前,村内有保存较好的圣亭、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筑40多座,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在过去,蕉山村村民多以打猎为生,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更加贴近自然。虽然身处大山深处,但村中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美食以及精神享受,并一直流传至今。

日前,记者乘车来到蕉山村,一游晚秋风光,一览村中“古意”。

□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曾建民

蕉山不“焦”,数百年生息不止

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几个闲暇的村民有意无意谈论起了蕉山村村名的来历。他们说,蕉山最开始叫“焦山”。过去,村里曾遭到过大旱灾,山上树木干枯,野火烧过,山头变得焦黑一片。后来,村里人觉得“焦”字不吉,又发现山脚处有很多野芭蕉,所以改名“蕉山”。

据恭城当地研究者郑智敏考证,明洪武十三年,70岁高龄的俸富叁带领家人从千家洞避难迁移过来,成为蕉山村最早的开发者。现存的碑文也证实,蕉山俸姓始祖来自千家洞,自俸富叁进入蕉山村至今,俸氏已经在此地繁衍20多代。

除了俸姓以外,秦氏也是到蕉山定居较早的家族之一。

“我们秦氏家族在蕉山定居也比较早。我们的先祖是陕西人,来自官宦人家,因受族人犯法牵连,设法逃了出来,后来移居蕉山村。”村民秦继荣说。

由于建村历史悠久,还有尹、陈、刘、蒋、赵、李、舒等姓村民定居此地,大家和谐相处,世代以种田、打猎为生。

“过去,我们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山区,所以村里人世代狩猎。古时候,打猎是我们的职业,村里人上山打猎也有很多规矩,比方说幼小的猎物不杀、怀孕的猎物不杀、上山打猎之前要祭猎户的鼻祖‘翻天张五郎’等。”村民赵光华回忆说,早些年,他家里还有一尊有150年历史的翻天张五郎雕像,是一个极富动感的倒立雕像。据他描述,这尊樟木雕像高约25厘米,双手撑地、双脚向上曲身倒立,十分传神。以前他爷爷和父亲外出打猎和猎获归来时总要在厢房祭拜这雕像,可惜雕像现已遗失。

听过村中历史,记者对蕉山村多了一分了解,也多了一分好奇。记者行走在古村中,看着一座座古建筑,瞬间品到了一种“穿越”的“味道”。

蕉山村现存有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它们比较有特色。记者在村东头看到一座木瓦结构的建筑,占地约20平方米,当地人称之为“圣亭”。亭子有对联写道:“秀水长流万古威灵夸圣德,源河不断八方士庶祝神恩。”

据记载,圣亭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采用南方古建筑和民居使用较多的木架结构,重檐歇山式,有正脊和垂脊,顶盖小青瓦,檐口安置滴水和瓦当,檐口的雕花封檐板都是花鸟鱼虫的半浮雕图案。

记者看到圣亭正中设藻井,井壁绘有彩色吉祥图画,虽经百年风雨如今仍然清晰可见。村干部俸吉武告诉记者,圣亭主要用途是婆王游行的祭拜地方,平时村民在这里纳凉休息。遇到村民有纷争,圣亭还作为村中长辈调解纠纷的场所,一到有会期,还是唱山歌的不二场地。

从圣亭走出,记者来到了一座民居。

据记载,蕉山村古民居和其他地方的相同点在于普遍是上、中、下三座,不同点在于建筑外墙是青砖结构,而内墙主要是木结构。上下两层,下面是客厅、厢房、厨房,楼上是厢房。古时候女性住在楼上,男子则住楼下。

此外,记者发现,古民居内的厨房设计也比较特殊,大多在厨房一侧挖个火坑,当地人叫做“火炉塘”,不仅方便烧柴、烹饪,而且也便于家人取暖。

“这样的设计在冬天很有用,既照顾了饮食又能烤火驱寒,我们还可以在火堆上方烘茶叶、红薯干、笋干等土特产山货。”今年82岁的尹文星老人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蕉山村一些古民居的外墙上有彩绘,主题多为花鸟虫鱼,间或有诗词歌赋以及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体现了当地丰富的精神生活。近年来,国家拨款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古村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续。

吹笙挞鼓,山中节庆别有滋味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蕉山村最热闹的日子就是“七月香”庙会那天。记者了解到,“七月香”庙会于农历七月初七举办,正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七夕节”。

“蕉山村的‘七月香’庙会最开始是为了纪念婆王(瑶族祖先盘王的妻子),并向她祈求风调雨顺。以前到了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烧香,所以才叫‘七月香’。”尹文星说,庙会活动当天,村民一大早就集合组成队伍,到草庙请雷神、风王等神像,再抬出婆王神像。后面跟随师公舞队以及村里请来的水滨吹笙挞鼓舞队等队伍,年轻的村民每人手拿一面彩旗,游行队伍可以达到几百米长。晚上大家还会举办篝火晚会,有吹笙挞鼓、傩舞、长鼓舞等表演。

“到了那一天,村里上上下下都非常热闹,大家跟过年一样高兴。”赵光华告诉记者,他每年都参与瑶族长鼓表演。

赵光华介绍说,瑶族长鼓多用气桐木制作。制作时,鼓的两头一样大,鼓面直径大约20厘米,从两头至中间呈圆锥形变小,两头蒙牛皮钉好,用手轻拍会发出嘭嘭的声音。鼓的长短不一,一般成年人跳舞的鼓长70-100厘米间。长鼓舞是瑶族祭祀性舞蹈,表演时的人数为8人以上的偶数,一般出现在“七月香”会期,或者婆王节巡游、盘王节、还盘王愿等民间节庆活动。

“表演时,我们鼓手要穿节日盛装,扎红腰带,打花绑腿。击鼓动作分文打和武打,文打柔和舒展,武打粗犷豪放。舞蹈大多是模仿伐树运木、平地建屋、司吹哺育、上山落岭、过溪越涧以及伏虎斗龙等内容。”采访中,赵光华还叫来他的“队员”即兴演出了一段。记者看到,鼓手们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有节奏地拍打鼓面,身体也随之舞动。

队员们告诉记者,瑶族长鼓舞很讲究脚尖的动作,击鼓时先晃动鼓头再带动身体持续律动,还有半屈膝轻柔起伏的步伐等都是基本动作,看起来刚劲、洒脱,动作跳跃、旋转、仰腾,节奏明快而活泼。

除了欢快的音乐和舞蹈,美食也是“七月香”不可不提的特色。到那一天,村中的妇女们从早忙到晚做婆婆粑供奉婆王。

“婆婆粑是用籼米磨成粉做原料,用糖水搓好粉子,再捏成长条上蒸笼蒸熟。过后,大家拿剪刀剪出花朵、动物等样子。”今年86岁的俸玉荣说,每当游行结束后,大人就会把这种味道甜甜的婆婆粑分给小孩子吃,所以小孩子们到了那天就会早早起来,守着锅台。

“‘七月香’活动到最后,各路神像游行会集到村子西边,叫做‘会仙’。”赵光华说,庙会还要杀神牛,用大锅烹煮,香气能弥漫整个村子。摆上瑶族长桌宴后,村里的气氛也热闹到了顶点。

村民还告诉记者,在村东头有一眼泉水,大旱也不枯,多雨不会浑。每当“七月香”这天,全村的女子都要到这口泉水井洗头。

“古时候,赶庙会是青年男女结识相爱的最好时候,姑娘们利用洗头的机会和来往经过的男子接触,许多青年因此成就一生姻缘。”俸玉荣说。

上五排瑶传统婚俗郑重繁复

“蕉山瑶族为上五排瑶。过去,年轻人的婚姻大事要由父母做主,但男女双方必须同意婚事,父母才能订婚,和封建社会汉族人的包办婚姻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俸玉荣说,蕉山婚俗通常是男孩看中了姑娘,父母也如意,家里便请媒婆拿4只贴了红纸的鸡蛋和红包到女方家求亲,女方同意就会留下礼物。待双方父母谈妥后,便择吉日初步商定婚事,村里称之为“煮油茶”。

村中老人告诉记者,“煮油茶”那天,女方要请同族长辈和至亲齐聚一堂。“煮油茶”后,两家就结成了“准亲家”,从此逢年过节,两家人便会走动,相互庆贺。

“等到日子正式定下来以后,女方要考核日子,雅称‘比日子’。经过女方比日子,嫁娶的良辰吉日就定了下来,接着就是准备婚礼。”俸玉荣说,村里把婚礼叫做新婚大典,又叫大娶大嫁。在出嫁的头天,女方要大摆酒席,男方要为女方请来唢呐乐队助兴,并请来一些山歌手唱歌,场面十分热闹。

“当晚出嫁的女子还要坐歌堂,俗称‘媳妇娘坐歌堂’。”俸玉荣说,歌堂设在女方家的堂屋,在堂屋中央放置几张八仙桌,歌师及陪同出嫁女唱歌的人围着八仙桌坐下,乐队手坐在一旁的角落。

出嫁女与姐妹们先是坐在闺房,乐队奏乐曲后,歌师开声高唱。

“媳妇娘啊媳妇娘,你不开声哭爷娘,哎哭爷娘,哭了爷娘哭姊妹,哭了姊妹坐歌堂。”在现场,熟悉婚俗的俸玉荣老人还演示了当时唱歌的场景。歌师唱停后,出嫁女要在闺房内哭唱一曲“我的父母,辛辛苦苦,恩深海,德重山……”

唱罢一曲,出嫁女子由姐妹们陪伴从闺房到堂屋歌堂。歌堂唱歌气氛欢快,有对唱、独唱、唱诗句等,一直要唱到下半夜。

“待到送亲时,唢呐乐声不断,鞭炮声也不停。这时,新娘的哥哥或弟弟把新娘从闺房中背出,并背上屋外花轿;姐妹们则拥在新娘后面,一直到把新娘送上花轿。随后,新娘的妹妹还会与新娘同坐花轿,一直把姐姐送到男方家。”俸玉荣说。

俸吉武告诉记者,上五排瑶婚宴也十分讲礼节,宴席酒礼也有一套礼数。

第一道菜端上桌后,宴席主管站在堂屋下方先致敬客词。主管代表主家和宾客家往来客套一番,方才举杯动筷。

村中喜宴一般有16道菜,其中15个肉菜、1个小菜。这些菜上齐全后,摆满整个桌子。待最后一道小菜上桌后,席间就会奏起礼乐。

这时,宴席主管上前说道:“这样喝酒,上亲怎能够瘾,我们来点规矩好不好?”陪客人齐说:“听令!”

接下来就会引出当地喝酒的“规矩”。俸吉武介绍说,婚宴上第一杯统一干杯,之后便是“好事成双”“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归一”“十全十美”,最后一道酒是“大团圆”,直到每位上门客都酒足饭饱才会结束酒宴。

“新婚第一个正月初一,新郎新娘要回娘家拜年,先要从最大辈分的家庭拜起,一天两家,一般要半个月左右才能拜完。”俸玉荣说,拜完年后,男方要订下吉日请年客,新娘家里凡是做过上门客的人都会被请到,男方陪过上门客的人也都要被请来陪客。记者了解到,在当地的风俗中,年客的入席排位跟上门客一样,但礼仪细节可不必那么“计较”。

“席上喝酒,客人不再像上门客那么规矩重重,喝酒气氛比较轻松。主人敬客人,客人也可以挑战主人,但酒礼最少要筛三杯茶斟四杯酒,而且还是‘酒满敬人心’,斟酒要满齐杯口。”俸吉武说,第一轮酒叫“春吉四杯”,接着依次为“出行四杯”“五方大利”“五谷丰登”“四季发财”,一直要喝到“月月红”,即为12杯酒。

“宴席结束以后,双方都要拱手称别,主方送客到村口,然后燃放鞭炮鸣谢。”俸玉荣说,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一桩婚事才算完成,而且被大家所承认。

新闻推荐

寒露柿子红

钟韵民间有句俗语: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这话听着就让人欣喜,是的没错,寒露到了,我最爱吃的水果——柿子也登场了。...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