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建成旱改水面积4500亩 实现财政收入上亿元
本报讯(记者刘健通讯员李茂香梁辉)近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的稻田里,村民正在操纵机器抓紧收割稻谷。自2018年该县在栗木镇试点建设旱改水项目后,大大提高了旱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由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直以来恭城大多农民都以“旱地”种植为主,收益率低。“以往,我们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遇到好雨水的年份还有一定收成,一旦碰到干旱,辛苦的劳作就会付诸东流,很多村民都把土地丢荒出去打工,不愿种地了。”恭城栗木镇上灌村的贫困户汪思存说。
水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为了能够让大面积的旱地迎来春天,恭城2018年开始实施旱改水项目,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了稳定的生产能力,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截至今年,我县已建成旱改水面积达4500亩,新增水田指标3277亩,实现财政收入1.34亿元。”恭城国土局副局长刘建忠介绍,2020年该县新增项目12个,拟实施面积9300亩,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全县6个乡镇农作物灌溉问题。
随着旱改水项目的推进,助力贫困户耕地改良,原来的中低产地甚至颗粒无收的荒地如今变成了肥沃良田,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自从旱改水工程建成后,农作物浇灌不用再看天气,长势和质量与过去比有了很大变化,像现在的收成以前想都不敢想。”汪思存说,今年他还把家里丢荒多年的土地承包给了恭城宏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旱改水后种植稻谷,收取400元—800元每亩的租金补助。
“我们公司在栗木镇承包了3500亩水田种植水稻,其中约2800亩水田是通过旱改水项目把荒地改成了良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今年我们预计收成227万斤粮食,收入约364万元。”宏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启贵介绍说,过去农民丢荒的2800亩土地几乎是颗粒无收,实施旱改水以后增收约291万元,每亩增收达1000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立华)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日前“自治区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公布,恭城县、梧州市长洲区、平南县、...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