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巨塘村:600年的崇文尚武之地

桂林日报 2020-08-25 11:05 大字

▲进入古村的大门———护龙坊。

▲古村落一角。

▲容氏宗祠中悬挂的“文魁”牌匾。

武举人容本真练武用过的石礅。

▲古村落大门入口的拴马石。

历经岁月的沧桑,巨塘一些古民居已经不完整了。

8月初,酷夏的高温还没有散去,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巨塘村依山分布着一处古民居群,显得特别幽静清凉。平安镇巨塘村委巨塘村,是一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人家都姓容,村民90%为瑶族。据容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最早从广东新会搬迁至巨塘居住的容氏始祖容珍与其弟定瑞来桂北经商,见此地水土气候环境好,决意在此定居。迄今,容氏家族从广东过巨塘已近600年,繁衍有24代人。巨塘古村如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还有30多栋,村中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结构独特,是这个曾经辉煌的古村落的历史见证。

如今,随着绝大多数居民搬出旧居,这个最多时曾经居住着800余人的古村落显得有些凄凉,没有了烟火气。但通过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散布在古屋里的“文魁”“武魁”牌匾,屹立一百多年没有倒塌的贞节牌坊,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华和流淌几百年的崇文尚武、忠义贞洁的传统精神。

□本报记者汤世亮实习生黄珍艳文/摄

30多栋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

沿着巨塘村新修的水泥路,从恭城通往莲花的大路上拐进几百米,就能看到巨塘村的古民居。古民居背倚青山,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田地。

今年已85岁高龄的容义基是巨塘村的老支书,如今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听说记者要采访村里的古民居,便丢下手中的活,带着全村的族谱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据他介绍,古民居所在地以前是势江河古河床,河水绕过村子,流进村前后的低洼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塘,塘宽百亩,巨塘村因此而得名。解放后,为开辟场地扭秧歌,才把大水塘填了。

容老先生告诉记者,巨塘古村首先在选址方面就有独到之处。它东朝将军山,北靠“中国沼气第一村”黄岭村,南有狮角村,西为桐竹村。村前方原有大片水塘,背倚螺蛳山。此背山面水的方位,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巨塘古民居所在地也是地肥物丰,环境优美,自古就流传着“戴月披星耕作忙,塘产肥鱼田丰粮。果海无边玉米地,四季如春胜天堂”的诗句。

“我们从这里进去,到里面转一圈。”在容义基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巨塘古民居的入口———用青石建成的大门高达4米多,显得特别气派,上面红色字体写着“护龙坊”三个繁体大字。

从村口往村中央走,青石铺成的村道和鹅卵石镶嵌的巷道映入眼帘;那用大石块砌成约有一米五高的屋脚,让人不禁长叹,屋脚建得如此好,怪不得房子会保存这么好。

据容义基介绍,巨塘古民居原有50多栋,由于历史久远,如今保存比较完好的还有30多栋,村中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民居是清一色的清水墙,砌筑工整细致,艺术构件花饰繁多,显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贵、儒雅。

位于村中间的定乾祠是村里最古老的祠堂。据容氏族谱记载,定亁祠为纪念从广东过恭城来的容氏始祖容珍(字定亁)而立。祠堂兴建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建筑总面积83.65平方米。格局为二进三座。前座为道朝,中座是正堂,后座为厨房。周围有风火墙,墙头有斑爪,庄严而肃穆。祠堂大门外有一平台。走上平台,原有“定亁祠”三个镏金大字,如今已见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后人用红色字体写的“容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堂正堂挂有“武魁”和“文魁”两个牌匾,其中的“武魁”牌匾是同治七年(1868年)村人容本真考取武举人后朝廷所赐,如今已破烂不堪了。祠堂兴建迄今已380多年,仍保存完好。平日村民清明祭祖都在这里举行。

在村北,原有灵安庙,为恭城当地纪念周渭的庙宇之一,后来文革中庙毁碑拆,具体建于何时也无从考证。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当年庙里香火不断,每年春秋二社隆重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在村里游走,记者发现巨塘古村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村落以容氏宗祠为中心,向两侧以及后山对称展开,呈井字形布局。为了防盗,在东西两巷进出口,各有一个闸门,闸门坚牢,墙壁设有炮眼,保障居住安全。相传清朝末年,一群马匪横扫恭城各村落,路经巨塘,派人刺探,探子进村之后有去无回,马匪惊惧于该村的防御,便不敢来犯。

跟其他许多古民居村落一样,目前绝大部分村民已搬出巨塘老村,在村外建起新居。古村里面少有人住,无人住的屋子缺乏维护,已经显出破败的姿态了。

巨塘古民居出魁元和贞女

巨塘古村落不仅保有30多栋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其近600年来形成的崇文尚武、忠贞不渝的优良传统更是为人乐道。

“你别看如今村子有些破烂,没有生气,但我们村里过去出过很多举人的。”容义基说。据他介绍,自明清以来,巨塘村就有习武和读书的传统。过去村子南面和北面还建有习文练武的“两房”———文修房和武修房。遗憾的是这“两房”如今已荡然无存。

村子南边的文修房,是专门供子弟读书习文的。村人禀承祖训,世代勤奋耕读,诗礼传家。自明清以降,村里出过三个武举人(有武魁匾),两个文举人,两个进士。其中而舒中康熙丁卯科第五名举人,选授湖南岳州巴陵县知县;第八代中礼点雍正癸卯科第二十九名武举,容自强、容德宇分别点同治癸酉科第十六名和四十五名进士,本真为同治七年(1868年)武举,朝廷赐的匾,现还放在老屋。此外有武庠生37人,文庠生32人,增生、贡生、监生、太学生36人,族谱均有记录。

容老陪着我们一边走一边翻着族谱,笑着说:“你看村里的那些拴马桩,就是专门用来给举人拴马的。”

一个村子,出60多位人才,可以说是很难得的。当记者问起容氏祖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练武之人,容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向我们解释,根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容氏发源地是在甘肃敦煌,后迁徙至福建,再迁至广东新会,在明初年间,容氏一世祖又从新会迁徙至巨塘。当年容氏作为外地人,即现在所说的客家人,初来此地难免遇到野兽的袭击和恶人的欺侮,所以容氏祖先将练武强身作为头等大事,因此有了习武之传统,石礅、大刀都是他们习武的器械。据族谱记载,容氏祖先原来有一把大刀,重达几百斤,光大刀片就有80多斤,代代相传,凡是习武之人均要练习此刀。这把大刀锻炼了不少容家人,也成就了不少武秀才,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容家人将大刀卖掉了,十分可惜。倒是当年容本真练武所用的石礅,因为太重,无人能举起,如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容氏老宅里。

容本真人称“马老爷”,身材魁梧,自幼酷爱武术,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骑马、舞刀、举礅尤为擅长,至今他的遗物尚存,石礅两个,一个有240斤,一个重300斤。据传,当年容本真到桂林参加乡试,骑着高头骏马引来观众围观,前进不得,容本真为不耽误时间,下马两手挽住马前两腿,毫不费劲地托起马直立前进,“马老爷”之名由此传开。后来,容本真金榜题名,成了武举人,遗憾的是武举人的牌匾已找不到了。

容本真中举人以后,为了弘扬武术文化,组织几十位族人开始学习舞狮,发展到民国后期,容天佑为了能传承老祖宗的文化,大力发扬年轻一代舞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舞狮的队伍达到数百人,规模颇大。到现在,巨塘的舞狮队还经常外出表演,曾经荣获县级舞狮比赛一、二名,每逢春节,舞狮队都会组织大型舞狮会,大年初二舞狮队都会到村上挨家挨户拜年,喜气隆重,祈求家人平安,盼来年丰收。

几百年来,时代变迁了,还有一些村里人受祖先影响,舞龙舞狮大有人在。45岁的容仪说,他从小就和村里的一帮后生学拳术,由叔公容景春传授,学南拳、小三门,并学舞狮子。每天舞狮子之前先打拳后练习兵器。

巨塘村男子多出文武之才,而女子则有贞洁之人,村里的新旧两座牌坊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牌坊原来位于村前正东,为表彰龙氏太婆所立。龙氏太婆21岁寡居,家境贫苦,但守节坚志,以针黹女红、纺织等手工薄其口,还亲调羹汤以伺其翁姑,可以说是凛冰雪之贞,坚松柏之志,朝廷批准于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建坊。民国二年(1913年),老牌坊在大风暴雨夜倒塌。土地门楼外墙边曾经竖有碑石一块,记载了龙氏一生,建坊经过,石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坏。

在村子的另一头有一座新牌坊,牌坊始建于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历时3年才建成,是为纪念容氏第十四世祖容世楷之妻刘氏所立。刘氏廿三寡居,收养两个孤儿为养子,其中一个即为容本真。当刘氏把容本真收养为养子之后,天天要求容本真习武强身。当容本真考取了武秀才之后,刘氏成为贞洁育人之典范。刘氏天资国色,富有田产,不图名利,贞操志义俱全,光绪皇帝予以褒扬,动工建立贞节牌坊。由于此地正处于河道边,前两次动工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以山石和松木放入地基中,夯实地基,方才建成。族谱上记载牌坊高约2.5丈,底宽2丈,由墩座、主架、拱梁、坊顶组成,全坊仅有35块大小不一的石块,最轻的约40斤,最重的达8000斤。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牌坊建设没有使用一点沙子和草灰,石头衔接之处全部用楔形接口,一块接一块,天衣无缝。从村南面进村,可见巍峨雄奇的牌坊耸立村头,蔚为大观。

从村口往南走,一对拴马桩和一个高大的牌坊呈现在眼前。拴马桩在牌坊的右前侧,与一个成年男子同高,每个石桩上有两个孔,旧时专为拴马之用。高大的牌坊足有五六米高,最上面刻有几个大字,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已有些看不清楚。

对着牌坊,容义基不无感慨地说:“这座牌坊差点被毁于‘文革’时期,多亏了当年的老书记保护得当。为了防止牌坊被雷击,村民们凑钱买来角钢将牌坊固定,以免垮塌。”

保护立法,在乡村旅游中期待新生

“县里终于出台了古村落保护的法律条例,我们的老村子还有重新繁荣的希望。”2018年7月27日,《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这一消息传到容义基老人耳中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容义基虽然搬出巨塘古民居居住已多年了,但平日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到巨塘古民居寂静的巷道走走,寻找自己年少生活的痕迹。“现在大家都搬出去住了,路上都长满了野草,没有一点生气了。”容义基说。

近年来随着巨塘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方面用地紧张和规划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有的村民建了新房而放弃了传统民居的管理,给传统建筑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部分古民居因无人居住、缺乏管理,年久失修,荒废倒塌,破败不堪;一些构思巧妙、工艺精美的镂刻木雕、彩绘等艺术构件及传统建筑的屏风、门窗和飞檐已被拆除或自然毁损,保存完整的不多。“有的村民建了新房而放弃了传统民居的管理,年久失修,造成一些很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被毁损,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巨塘村主任容鸿熙说。

“没有相应的法规,古建筑的保护很难落到实处。”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秦保义说。2015年4月,巨塘村被列入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11月9日,巨塘古村落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具体要如何保护却没有规定。早在2013年,恭城县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作出决议,通过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古村落保护规定》,将全县范围内的古村落纳入规范管理,建立了分层、分级、分类的保护体系,恭城古村落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广西首部保护传统村落的法规,也是全国第一部自治县保护传统村落的单行条例。“现在有了法规,至少没有人能拆掉古民居建新房了。”容义基说。

除了在建筑上进行保护外,去年村里成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联合会,村民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如今会员达200多人。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联合会就组织会员对村里的老人、儿童、老师进行慰问,形成了人人团结互爱、争相行善的良好村风。

“我们不仅仅是修复,更重要的是将其开发利用,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平安镇的一位副镇长说。巨塘村距离恭城高铁站不到十公里,恭城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康养平安小镇项目也距离不远。目前,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第二个田园综合体康养平安田园综合体也已将巨塘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纳入了规划。“希望我们村能搭上这次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快车,重现昔日的繁华。”容鸿熙说。

新闻推荐

70岁恭城老兵到南宁老部队寻根 他说,这件事我再不做可能没机会了

俸新养回到老部队,受到部队官兵的热情接待。俸新养入伍时的军装照。俸新养回到老部队,向现役的战士们敬礼,讲述当年自己当兵...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