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江上最后的摆渡人
黄双保在摆渡过江村民。
吃完晚饭,黄双保在船边休息,过一会儿就要早早地睡觉了。
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黄双发的脸上依然露着笑容。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郑智敏文/摄
10月25日傍晚,夜幕即将落下。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江贝村的鲤鱼渡口飘起了细雨。绿莹莹的茶江江面上,一位打着赤脚、头发花白的老汉撑着一叶小木舟正在摆渡一位过江的村民。
“我们就住在船上,只要有人喊过江,多晚我们都会送他们过去的。”撑船的老汉叫黄双保,今年已63岁,一直单身。据他说,他跟他弟弟黄双发以前是恭城原航运社的工人。后来,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水路航运的衰落,黄双保兄弟双双成了下岗工人。船上人家出身的他们便购买了一条小铁船,在鲤鱼渡口“安了家”,继续过起了船上人的生活。
“我们白天就打点鱼,同时在渡口载些村民过江。”黄双保告诉记者,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茶江两岸曾经有很多渡口。上世纪末,通公路的渡口逐渐修建了桥梁,仅存少数渡运量不大的乡村过江渡口,鲤鱼渡口就是其中之一。
黄双保说,解放初期,渡船除了送人去河对岸,还能运送牲口。一趟摆过去,再载满满一船划回来,那时候的鲤鱼渡口十分热闹。“那时人们想过河只能坐渡船。”黄双保说。遇上天气不好不能开船,村民就只能等天气好转才能出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在渡口建了浮桥,过一个人收2毛钱作管理费,后来涨到5毛钱一个人。后来浮桥被洪水冲坏了,渡船又不得不开渡。伴随着恭城境内各条道路的修成通车,渡船的黄金时代慢慢结束了。而黄双保跟弟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下岗后,便成了这个渡口的摆渡人。每天只要天一放亮,有人在岸上呼喊要过渡,黄双保就一骨碌爬起来去开船。“现在过江的人也不多,一天也就十来个人。”按照一人一次一元的价格,黄双保兄弟一天摆渡收入不到20元。只有节假日的时候,过河的村民比平时要多一些。
“那点钱是不够我们吃伙食的。但我们住在船上,能方便大家就方便大家了。”黄双保说。他和弟弟的家就安在河边一条不大的铁船上,不到10个平方米,船的一头是厨房,中间是床铺。弟弟黄双发也是单身汉,两兄弟挤在一条船上生活。黄双保身体不舒服或者打鱼去了,就由弟弟代替他摆渡。
随着茶江河的变迁鲤鱼渡改变了多少次靠岸码头,黄双保已记不清了,但他知道这些年变的不止是茶江河,还有江河日下的摆渡业。随着恭城境内一座座大桥修通,渡口在一个个地消失。现在,选择从渡口过河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小孩、钓鱼的和图新鲜的人。
尽管如此,黄双保说他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这个渡口了。“我不走,我的祖辈都是船上人,家就在茶江河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渡船,我就不会离开。”
新闻推荐
老田和女婿梁波会经常到桃林里观察桃胶的生长情况。老田告诉记者,这样能拉出丝的桃胶品质都很好。梁波向记者展示泡好的桃...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