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变清流 荒地成公园 恭城推进村镇污水处理站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韦宏宁通讯员周世通
去年年底,实现全县5个镇4个乡集镇区域污水处理全覆盖并正常运行;今年全面推进全县100多个行政村近200个污水处理站建设。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借助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召开的契机,把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的重要载体,大胆探索,村镇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统一”确保良性运行
“以前我们是建设和运营分别招标,现在采取统一打包、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方式运作。”恭城污水处理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邬弘鹃介绍。
该县将乡镇级污水处理项目和村屯级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建设、运营整体打包,按照PPP模式进行公开招标,明确由中标单位全额投资建设,占股100%,政府及受益群众向投资方购买污水处理服务的方式运作。设定建设单位负责所有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维护、管理30年,其中前5年为免费运营,由中标单位支付污水处理费,后25年再根据国家政策来收取污水处理费。
由于后期的管理维护也是由建设方承担,工程的质量与建设方的收益捆绑在一起,确保了项目的长效良性运行。该县还要求建设施工方制作纳污登记表,让村民在表上留下联系电话,通过电话可实时跟村民确认家里是否已接上排污管,确保项目真正惠及群众。
因村施策扩大覆盖面
上级拨给恭城用于建设村级污水处理站的资金为2亿元,按一个污水处理站200万元的建设标准,可确保该县100个行政村每村有一个污水处理站。为扩大污水处理的覆盖面,让更多群众受益,该县组织人员到浙江学习考察,并进行入户调查,确定各村户数和排污规模。
根据各村排污情况,该县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原则,对2亿元资金进行重新整合配置。排污规模小、较分散的行政村就建规模小一些的污水处理站,排污规模大、较集中的行政村就建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站。为确定污水厂站地址及污水管网走向,组织专业部门、乡村两级干部、设计人员对每个点进行多次实地勘查,反复修改完善,力求合理、经济、适用。在尽量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减少管网成本。
项目资金因此得到优化使用。目前,该县除一个行政村已有排污处理站不用再建外,94个行政村近200个污水处理站已进行建设,另外7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站将于今年启动建设。
用活荒地增加服务功能
为尽量减少对群众不良影响,让更多群众受益,该县多将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站建在群众不用或是少用的低洼地带或闲置荒地,并对其进行美化绿化。
其中将乡镇级的污水处理厂打造成“四园一基地”园区。把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规划设计,将厂区绿化区域划片种植农村绿色时令蔬菜、农村特色水果和山里乡间的野生花卉等植物,园里放置一些石凳、石桌、健身器材,修建休闲步道;污水处理厂的大门、围墙、管理用房等建筑物都植入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坡屋顶、翘角檐、小青瓦、青砖脚、木头桩、白粉墙等,建成的厂区成为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部分乡村级的污水处理站也在旁边建起凉亭、步道等休闲设施。
“现在这些污水处理厂站不仅将污水变成了清流,还成为了环境保护教学基地。”邬弘鹃介绍,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采用的技术、原理及过程。
新闻推荐
□广西日报记者韦宏宁“现在乡村游很热,我们要做好农旅结合这篇文章,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一谈到村子的建设,恭城瑶族自治...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