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生态化处理为恭城优质人居环境添“靓”点

桂林晚报 2018-09-03 11:28 大字

今年6月,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的评定,被建议授予“国家气候标志”,成为全国首个气候宜居县。

恭城的好气候,全国闻名,恭城人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上,也积极作为。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们主动履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沼气建设、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及有机垃圾向沼气池投放等工作,大力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对农村垃圾进行生态化治理,有效改善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

1

创新沼气“全托管”模式推进“三生”协调发展

恭城瑶族自治县黄岭村是该县“沼气代柴”的早期试点。当地村民回忆,没有搞试点前,这里的山有点“光秃秃”。经过30年的生态接力,现在的黄岭村完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有沼气,门前屋后有绿树。随着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行,如今,恭城已有6.8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90%,名列全国第一;果树种植近50万亩,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这也是恭城人一直坚持“富民强县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理念的硕果。

恭城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成功走出了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为重点,生产、生活、生态共同促进的“一条纽带、两个重点、三生共进”的农村发展新路子。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减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村家庭养殖户大量减少,出现了沼气池老化、沼气原料不足、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原有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链受挫,效益降低,发展遭遇瓶颈。同时,随着农村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的快速发展,养殖场排污难、种植业缺乏有机肥等问题凸显。恭城针对农村沼气原料短缺、沼气使用率下降和规模养殖场排污难问题,经过充分论证,通过引进沼气服务公司与规模养殖场合作,积极开展沼气公司化“全托管”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有效解决了沼气发展至今遇到的诸多难题,重新点亮了沼气的“蓝色之光”,让农村沼气焕发出新的活力。

农村沼气“全托管”模式,就是农户与沼气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把家用沼气全权委托沼气公司管理,公司负责沼气池的进料、出料及日常维护,确保农户生活用能,农户则按用气量缴费。目前,全县有沼气“全托管”服务公司1家,建有乡镇沼气服务中心10个、村级服务网点117个,沼气“全托管”农户达1万多户。农村沼气“全托管”模式,是沼气发展的全新运作。通过沼气“全托管”,确保了农村沼气设施正常运行和沼气正常使用;通过协议,公共养殖场免费向公司提供发酵原料;沼气公司还建立了使用沼渣沼液等沼肥的无公害种植基地,也与其他规模种植园签订有偿供肥协议。沼气“全托管”,调动了农民用气积极性,推动了“养殖—沼气—种植”农业模式向“规模养殖—沼气托管—规模种植”生态农业转变,实现了公司、养殖场、种植园和农户多方共赢。同时,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活、生产、生态的协调发展。

2

五种工艺三种模式结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村道虽窄,但干净整洁;村子面积不大,但随处都有垃圾分类箱;挑柴种菜的村民来来往往,没人随手乱丢垃圾……这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门等村的常态。门等村是恭城垃圾生态化处理后农村脏乱差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恭城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依托,两方投入,三种模式,四化并进,五类工艺”的收集、处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生态化、可持续的乡村公共环境治理路子。

垃圾处理,从源头抓起。恭城注重把好垃圾处理第一关,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和村镇供销网点,坚持从源头抓起,推动垃圾分类及减量生态化、回收最大化。依托农村沼气池回收有机物,把厨余垃圾等有机物直接投入沼气池进行发酵,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45%。利用村镇供销网点回收废旧物,通过供销社设立的村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采取积分兑换商品活动的办法,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

筑好垃圾分类的基础后,恭城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利用资源化。恭城村屯分布广泛,交通有所不便,所以主要因村因地施策,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办法处理垃圾。在处理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五种工艺”。分别是利用沼气池发酵、利用垃圾制肥、利用微生物水选法分类、进行炭化热解、进行环保焚烧及其他处理方式。在处理范围上,为确保垃圾处理全覆盖,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完成垃圾收集和处理。一是“村收村运村处理”,二是“村收镇运镇处理”,三是“村收镇运县处理”。

针对垃圾处理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恭城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努力提高各方的参与力度。动员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垃圾的收集、处理和运营工作上来。企业以垃圾为原料进行专业制肥,将有机垃圾制成高效农用肥,生活垃圾制成普通绿化肥,其他垃圾通过炭化热解后作铺路原料,政府按实际处理的垃圾量给予企业每吨90元的垃圾清运及处理补贴。

3

全县齐动员共建美丽新生活

农村餐厨垃圾得到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得到环保处理,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变,群众得到实惠逐年增多,恭城在生态环保中的努力值得借鉴。

在工作中,恭城加强组织领导,高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县直各单位和乡镇组织干部群众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把握群众需求,认真回应群众吸上清新气、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的热切期盼,结合当地经济基础条件,与群众一起想办法、做决定。充分保障群众的选择权利,实行村务公开、村事民定、民事民办,让群众参与到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监督等环节中来。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垃圾的长效化、常态化管理。一是实现运行机制长效化。全县制定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暨乡村建设工作问责办法》《“美丽恭城·清洁乡村”日常考核评分办法》《农村垃圾处理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全县现有村级保洁员684名,村屯实行“门前三包”“一村一清”“日扫日清”的办法,较好地完成所有村屯的保洁工作。二是实现保障机制长效化。全县已建成垃圾中转站7个、片区处理中心4个,目前在建片区处理中心3个、村级垃圾处理站10个,形成了建设低成本、运营低投入的垃圾就地处理模式,为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打下了基础。

此外,恭城还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坚持政府与群众“两头投入”。县财政按村镇人口每人每年24元的标准将乡村垃圾治理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村民按每人每年12元的标准缴纳保洁服务费。2017年,全县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约为1500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1200多万元,村民缴纳保洁服务费约300万元。坚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生活垃圾治理的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乡村保洁机制,整合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各种协会及民间理事会的力量,加强乡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提升成果,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

记者苏文娟

新闻推荐

恭城:参观红色电影海报展重温革命历史岁月

纪检监察干部在参观展览。本报讯(通讯员秦文涛张艳文/摄)日前,恭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赴桂林市...

恭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恭城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