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身份证”里的致富密码

贵港日报 2020-07-09 10:44 大字

本报记者黄静华

“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这颗果树的成长历程,这是我们基地打造‘数字果园’的一个重要措施。”7月8日,记者在平南县大洲镇上垌村产业扶贫基地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潘延丽用手机扫一扫小黄牌上的二维码,“滴”一声响过后,手机屏幕上显示:2月5日,浇水;4月1日,施肥;6月12日,人工除草……果树成长信息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上垌村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于2018年,规划种植沃柑面积2000亩,2019年建成700多亩并于今年陆续挂果,成为平南县连片面积最大的沃柑基地。基地吸纳257户贫困户入股经营,形成“党支部+村民合作社+特色产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年收益按贫困户80%、村集体经济10%、管理人员10%的“811”比例分配,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30多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4000元。

一年种树,两年挂果,基地为何如此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大洲镇党委书记黄秋丽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她说,基地引进以色列水肥药一体灌溉系统,通过远程操控技术实现立体化精准监控,基地土壤养分变化、天气变化、工人工作等数据、画面,均可通过监控系统获取。

在精准监控的基础上,基地努力打造广西首家现代化产业扶贫基地“数字果园”,通过“互联网+产业基地”模式,建立种植、生产、销售全链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每一棵果树独立编码、GPS坐标定位,制作成果树“身份证”,监控、追溯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下一步,基地计划将果树“身份证”推向网上商城,让客户下单购买沃柑时可追溯果品生长过程,让消费者吃上放心、优质的沃柑。

“每月都有2000多元工资,年底有分红和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稳定,工作就在家门口,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喽。”上垌村黎木屯脱贫户梁瑞兴是基地里较固定的工人,2018年基地开始建设,他就从广东回到基地工作。该基地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天都有三四十名工人务工,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

今年初,基地还在果树下套种了250亩香瓜,目前已通过网络渠道销售2万斤,收入6万多元,预计今年香瓜可收20多万斤,收入40多万元。

新闻推荐

建1个扶贫产业基地 助10户贫困户增收

本报讯(首席记者张思通讯员丘先立)章逻村扶贫产业基地,朝阳下,10名农民正在除草、松土、施肥。贫困户莫秀蕊说:“到这...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