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毫无养殖经验的龙湖镇塘源村村民罗建新投资6万多元养鳖,经过多年摸索发展,他的养鳖事业走上了正轨,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自己有能力,能帮一点是一点
本报记者 谢韵 通讯员 黎海平 宋碧璇
今年48岁的罗建新,是龙湖镇塘源村里有名的养鳖户,养鳖年收入十万元左右。相比其他养殖大户,罗建新的生意确实做得不算大,但通过养鳖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增收,他却比别人更有热情。
“既然自己有能力,能帮一点是一点。如果能够带动大家一起搞好产业,让大家生活好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罗建新说。
一朝创业 养鳖十年
2008年,38岁的罗建新像许多村民一样在家里务农。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他了解到贵港市平南县有许多农民正在养鳖,且效益可观。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罗建新和朋友开着摩托车去平南县找养鳖户“取经”。
“本来家里是种地的,突然说搞养殖,老婆不乐意,丈母娘也不高兴。”说起当年的经历,罗建新笑了笑。
原来,罗建新从平南县“取经”回来后,立马投资了6万多元修建养鳖池及购买饲料、鳖苗。然而那个时候,罗建新除了一腔热血和一些养鳖的基础知识外,没有任何养殖经验,而一只黄沙鳖从鳖苗到出售,起码要养殖4年以上的时间,收益慢。万一在这过程中鳖出了什么问题,岂不是血本无归?这些正是罗建新家人担心的问题。
但罗建新说,既然选择了开始做一件事,就要好好做下去。从第一批鳖苗下池开始,他和妻子就没少忙活。夫妻俩不仅定时给鳖池消毒,每隔十天八天还要熬些中药喂鳖。“我们也是遵循老师傅的养殖方式,以预防为主,鳖身体好了自然长得好。”熊木兰说。
春去秋来,十个年头后,罗建新的养鳖产业越做越好。如今,他养的鳖定期销往广州市,部分则送到了他自己开的农家乐饭店中,制成美味佳肴。“一年光是卖鳖的收入,就有十万元左右。”罗建新说。
反哺乡村 参与扶贫
龙湖镇党委副书记黎伟告诉记者,塘源村里有15户贫困户,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难以外出打工或务农,收入十分有限。看到这种情况,靠养鳖“发家”的罗建新主动参与到帮扶贫困户的工作中来。
2017年,塘源村全村的15户贫困户,将万秀区政府给予的每户3000元的产业扶贫基金,投资到罗建新的养鳖产业中。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每年每户可获得不低于1500元的分红,分红分三年返还。2017年底及2018年7月,15户贫困户就分别获得了两次分红,每次750元。
罗建新说:“自己养鳖虽然不是什么大生意,但贫困户愿意相信我,肯投资到我的养鳖项目中,我也愿意牵这个头。”罗建新还说,如果贫困户或村民们有意愿,他愿意传授养殖技术,提供便利帮大家建起养鳖基地,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搬迁群众在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工作。小朋友在安置小区阅览室阅读。平南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全景。...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