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之子续大义 百年祠堂书声琅

贵港日报 2018-03-29 12:01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日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3月24日上午,平南县寺面镇寺面村新月屯百年祠堂又传出琅琅书声。自2016年6月以来,这里就成了孩子们课外学习的好去处。梁华强看着齐声朗诵的20多个孩子,陶醉其中:“又是一个快乐的周末。来这里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寺面村的了,今天来的就有六合村和镇上的孩子,他们多高兴啊!”

梁华强是平南县寺面镇寺面村新月屯村民,虽为出嫁女,但十几年如一日和哥哥带着膝下无儿无女的大伯生活,为了大伯叶落归根的心愿,她卖掉在广东佛山的房子,顶着多重压力带着大伯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尽享乡情,她被评为2015年贵港市“百孝之子”。

梁华强的大伯于2016年1月走完人生道路。之后,梁华强本想到广州和女儿一起生活。走之前,她碰到一个在饥饿中奄奄一息的老人,她便发出信息希望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意外得到平南志愿者的积极响应。次日,包括这名老人在内的多名孤寡老人,收到了充足的过年物资和暖心慰问。梁华强感动不已,也想了很多,由此推迟了离开家乡的时间。当她有一天犹豫着去到平南高铁站准备乘车去广州时,平南一名志愿者突然来到,把她拦住。梁华强纳闷了,她与这名志愿者并不熟悉。但这名志愿者知道她10多年前收留全国各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在其组建的“华强之家”中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得到国家妇联的充分肯定,相关事迹曾在央视播放。这名志愿者拦住她说:“梁老师,请不要走,家乡的人们需要您。”这一拦,正好也让梁华强不再犹豫。她听到了心底善义的呼唤,于是退了车票。她想,孝义,不仅是在家庭、亲属中体现,更可以是面向社会的大义,留下来,和乡亲一起,应该可以做点事。

梁华强想到老家已有130年历史、杂草丛生的祠堂。2016年2月,她在村中组织了敬老茶话会,通过乡亲商议了利用老祠堂传授国学经典文化的想法。令梁华强比较意外的是,一天晚上,她在村里放一段批评赌博行为的视频,计划放完后就找在场的两名参与赌博的年轻人聊聊,殊不知他们提前溜了。第二天,梁华强看到他们发来加微信好友的申请,想到他们“不可教也”,没有马上点击通过。后他们继续申请,梁华强便通过了。她想不到的是,两名年轻人诚恳认错,还主动带头捐款200元支持祠堂修缮事宜。以此为“切入口”,梁华强认定人心向善,她的倡议也很快获得众乡亲的支持。

众筹之下,半个月,村口通至祠堂的路得以修成,梁华强为此路起名“连根路”。她将在祠堂开课传授国学,让孩子们从中学习圣贤,记住乡愁,把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家乡、感恩长辈、感恩生活的“根”留住。

经修缮,明净古香的祠堂于2016年6月1日喜开第一课。那一天,13个孩子坐在明亮的厅堂,读起了《千字文》。

此后学期中的每个周末,假期中的大部分早上,梁华强都在祠堂和孩子们一起朗读,如国学经典《德育启蒙》、《大学》、《弟子规》及现代能量散文《让世界因我而美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而祠堂开课以来,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通过微信看到孩子们在那里的学习和游戏,以及老人的欢笑,都很感动。一名年轻的婶子发动每个家庭每月捐出10元钱,给祠堂添纸笔墨。

3月22日晚,小男孩李文耀在村口问梁华强:“姑婆,今晚祠堂开门吗?”原来,小文耀那不到两岁的小表妹,天天晚上吵着跟他去祠堂读书,看人唱歌跳舞。梁华强摸摸小文耀的头,笑了:“开春回暖了,马上天天晚上都开门啦。”原来,祠堂成为孩子们的周末大课堂后不久,梁华强通过朋友和乡亲支持,在祠堂旁的球场添置了两张兵乓球桌,天气晴朗的晚上,村中男女老少便来唱歌跳舞打兵乓球,有时大家在这里包饺子,集中吃饭,让孩子们帮着收拾桌碗。祠堂里的“大爱满中华,福寿满新月”宣传栏,春风润物般时时传播孝道,崇尚爱心,倡议奉献,新月屯人在这里有了“一家亲”的氛围,孩子们不惦记才怪呢。

几个月前,梁华强当了外婆。自此,每个周日为孩子们讲完课后,她都从老家到广州帮一下女儿,几天后的周五又从广州赶回寺面,为的是能陪孩子们在祠堂里一起读书,也为这方水土乡亲的盼望。在她的忙碌和坚持中,这间古老的祠堂,已在新时代行使了全新使命。

(报料人:梁先生 酬金50元)

新闻推荐

老友对簿公堂 法官力挽友情

平南讯昔日的老友,因借贷纠纷反目,闹上法庭。近日,平南县人民法院法官通过数次调解,实现了案结事了,并成功挽回双方多年的友情。原告李某和被告黄某是好友。2014年,黄某因生意资金周转,向李...

平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