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乡把米卖出好价钱 记贵港“青年榜样”傅云学

贵港日报 2020-06-19 10:12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归艳珍

傅云学是贵港市通达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近日获评为贵港“青年榜样”。

2008年以前,傅云学在广东工作,他看到市场卖的米的质量没有家乡的米好,但价格却比家乡的贵。回到家乡港南区后,他却听到农民们说,种出来的米都卖不出好价钱,种稻谷收入少,农民不愿意种,有些地都撂荒了。

“这么好吃的米怎么卖不出去呢?”

看到乡亲们辛苦种出来的好米没有卖到好价钱,他决定要帮农民把米卖出去。傅云学家人是做稻谷加工的,对大米加工销售有一定的了解。说干就干,他和家人一起去外省学习稻谷生产加工运营模式,去广西农科院学习,请农科院专家根据市场需求、港南区的土质来帮助培育谷种,并在2008年成立了贵港市通达米业有限公司。

拿到新种子后,傅云学在港南区湛江镇试种了3000亩。稻谷丰收后,通过对比,发现用新种子、新技术来种稻谷每亩增收400元左右。

试种成功了。傅云学开始在湛江镇大规模发展订单种植。公司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种植采用机械化进行,农民收稻谷后不用晒,直接拉去加工厂,当面上称算钱,工厂有烘干机烘干稻谷,不用再担心晒稻谷时夏天的雨水影响米的品质。

一开始,农民对这种模式抱有疑问:真的可以靠种稻谷就能增收吗?很多人不敢加入团队。为鼓励农民加入到订单种植中来,傅云学带他们到外省去看别人的种植情况,让他们参观学习种植经验。回到港南后,公司和农民们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证对他们种出来的稻谷按照当地市场最高价每斤再提高2角钱的价格来收购,农民们不用担心种出来的稻谷卖不出去。同时,对加入订单种植的农民免费开展培训,讲解种植技术。

湛江镇云柳村的梁某、闫某等没有加入订单种植前,每户种植两三亩稻谷,每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加入订单种植后,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减少了人力的付出,让农户增强了信心,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后来这几户发展种植到了十几亩稻谷,成了种植大户,每年靠种稻谷收入4万元以上。

2019年的早稻受雨水影响,加工出来的米品质不佳、颜色暗,稻谷的市场价格降到了0.9元一斤。很多农民都担心这一季稻谷的收成会很低。在此情况下,公司依然按照原先的订单价格1.7元来收购稻谷,这一举措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增强了种稻谷的信心。虽然公司这一季收购稻谷亏了几十万元,但也让更多的农户对加入订单种植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在公司的带动下,湛江镇14个村全都加入订单种植,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村民等”的模式来运营管理,在村里每收购一斤稻谷,就有0.15元入库该村村集体经济,几年来,每村的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几万元。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入股公司,每年分红4000元,2017年至2019年,共带动70多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增收。稻谷收获季节,有近40名农民到加工厂务工增收。

现在,公司在湛江镇、木格镇、东津镇等都发展有订单种植,共有3000多户农户加入进来,种植水稻1万多亩。随着贵港富硒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公司“翼王香”系列产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傅云学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5万亩,带动更多农户种粮增收。

“粮食行业没有暴利,利润少,但每次看到乡亲们拿着卖稻谷的钱时笑哈哈的,我就觉得很满足。”傅云学开心地说。

新闻推荐

覃塘区 253户搬迁户喜领不动产权证

本报贵港讯“阿姐,请收好这本证书,不要弄丢了。”6月17日,贵港市覃塘区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热闹非凡,该区扶贫和水库移民管...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