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当股东 老产业放异彩

广西日报 2020-06-19 07:07 大字

■走产业基地看扶贫成效

本报记者唐正芳通讯员覃伟

6月16日,贵港市覃塘区高占村沣园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养蚕车间,员工正在一丝不苟地消毒环境、清洁卫生。总经理陆国彬告诉记者,还有几天就要养第三批蚕了,所以一定要彻底消毒。

“在此之前3个多月里,合作社已收获3批蚕茧,获纯利10.6万元;给在车间务工的29名贫困人员发了26.1万元的工资。”去年,该合作社共卖出蚕茧2000张,收入200万元。贫困户股东不仅学到了养蚕技术,还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入股合作社的20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高占村种桑养蚕有40多年历史。之前由于独门小户经营,难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导致当地种桑面积日渐减少,养蚕业日益萎缩。

为发展传统种桑养蚕产业,去年初,本地老板陆国彬投入238万元,租赁土地建立了600亩桑园和占地2.2亩的养蚕大棚,添置了切料机、茧簇等设备,在采叶、切料、喂养、成蛹等环节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实行工厂化养蚕,使得蚕苗成活率保持在九成以上,蚕茧销售价也比同行高出一成多。

去年3月,合作社吸纳当地4个贫困村的291户贫困户的11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引领他们参与养蚕。去年底,每户获得8%的年收益分红。

合作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长期聘用贫困户务工。高占村贫困户李开植说:“家里流转土地获得年租金4000元,我在合作社打长期工,每年收入约4万元,去年脱贫,现在还供养子女上大学和中学。”

看到昔日的赔本生意又好了起来,村民纷纷加入种桑养蚕行列。高占村的李进规投入5万元小额贷款建起了蚕房,种桑10亩,在合作社种苗、资金、技术、销路等支持下,去年获利10.6万元,顺利脱贫。目前,陆国彬的合作社正在筹建蚕丝棉加工厂,打算延长产业链。“现在肩上担子很重,必须要规避市场风险,更大程度增加贫困户收益。”他说。

新闻推荐

“寒冬”值守只为“春暖花开” 记抗“疫”一线自愿者廖昆连

本报记者欧钰宇“静,静得无法想象;堵,堵得喘不过气。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疫情快结束吧,期待‘春暖花开’……”1月...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