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巧妙结合

贵港日报 2020-05-17 11:24 大字

贵港市广播电视台苏振宇

节目设置与表现手段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是遵循电视节目客观真实的原则要求,更是丰富思想内涵、提升节目感染力的需要。本文就纪实性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进行分析,希望能由此拓展纪实性电视节目理论研究范围,并探求未来创新之路。

关于纪实性电视节目,大众传播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中国电视界一般约定成俗将之称为电视专题片,1916年由“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中国纪实性电视节目的起步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年,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纪实性电视节目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九十年代后,随即迎来第二个创作高潮。而现在,纪实性电视节目在纪实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设置的技巧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按表现形式划分有纪实、访谈、纪行、谈话等系列品种;按风格样式来划分的,有纪实类、表现类和思辨类,按内容来分类,大致可分为人文类、社会报道类;自然环境类。

纪实性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第一是用长镜头,这样有利于展现完整的事件发展情节、传达情感、描绘细节环境。第二个是使用同期声,这种同期声是指除后期编辑时配上的解说和音乐之外,跟随现场视频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音,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环境音效、动作声音等,其作用是交代情节、表现人物、衬托环境。第三个是依靠解说词,这种解说词不再贯穿整个节目,而是对画面之外的补充,帮助观众读懂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画面。纪实性电视节目的结构设置,在叙述手法上,有画面加解说词、访谈加解说词、旁观性纪实,在内容安排上,有按时间安排、按空间安排、按主题安排,在情节结构上,多数采用伏笔、悬念、矛盾、结尾。

对纪实性电视节目表现手段及其结构设置,有一些技巧可借鉴。

第一,要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

强调真实性为第一原则,是因为真实性是纪实性电视节目的本质要求。就前期拍摄而言,要重视长镜头的拍摄和同期声的记录,减少主观镜头的比例,同时尽量避免创作者的介入影响到拍摄者的生活原态,后期剪辑的时候严格保持叙事结构上的真实。长镜头在拍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段生活的完整时空关系,给人以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而同期声是跟随镜头被同时录下的人物声和环境声,由此确立叙事结构的真实性。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平拍、中景、远景这样的客观镜头,这样的视角最符合纪实节目客观拍摄的要求。

第二,选择恰当的题材

一部优秀的纪实节目成功与否,与题材的选取是否优秀有着密切的关系,创作者关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物和什么样的生活,对这部纪实作品能否在内容上吸引人、打动人和感染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题材的选取上,应尽量选取那些具有普遍艺术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题材进行创作。《舌尖上的中国》关注的是中国大地上饮食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再说长江》关注的是长江沿岸改革开放20年来的巨变;《望长城》关注的是长城两边居民身上延绵数千年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纪实节目,都是选取具有普遍艺术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题材进行创作的,这是实现纪实性电视节目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的重要前提。

第三,叙述手法的故事化

当前,纪实性电视节目市场化进程越来越快,以追求好看和吸引眼球为主导的市场意识和价值判断准则,逐渐成为当下电视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时代主流。故事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巧妙安排悬念和矛盾,由疑问组成节目的架构,让悬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这样不断地设置悬念和解答悬念的过程中,庞杂的叙事有条不紊地展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化效果,深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使节目获得了成功。

第四,重视细节的力量

细节在节目创作中是细小、局部的环节,但本质作用却是放大。细节的成功运用能够深刻挖掘事物的本质,突出人物的个性魅力,触动观众的情感,从而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纪实性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事,从关注国家民族的宏大题材,到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国家电视台间合作拍摄到民间DV记录运动的兴起,纪实性电视节目在我国日渐繁荣,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其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也开始走向风格化、多样化和创新化,逐渐走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纪实性电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的相关技巧,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才能创作出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

新闻推荐

贵港市开展滨江公园景点名称征集

本报讯(记者郭晓枫)5月11日,贵港市组织贵港市文化名人(第一批)以及文艺界代表前往滨江公园(暂命名)各景点实地考察调研,...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