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贵港日报 2020-03-27 10:17 大字

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七年级193班李超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恩情。

——题记

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做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懂感恩、遵孝道的人,这个人就是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赵文龙。

赵文龙,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他从14岁开始用幼小的肩膀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他的妈妈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高昂的医疗费使他的家负债累累。他的父亲不愿再承担这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便选择了离婚。虽然离婚后的他被判给了父亲,但他却勇敢留了下来,为妈妈撑起了一片天。

他很快学会了洗衣、做饭、陪妈妈去医院透析,给妈妈按摩等“本事”。他每天不到6点半就起床做早餐给妈妈,中午回来就将前一天做好的饭菜热热,晚上再重做,晚饭后,给妈妈按摩半小时。安顿好妈妈后,他才能安心学习。因病魔的折磨,他的妈妈情绪变得焦躁,有时会打他、骂他,但他毫无怨言。他们母子相依为命,多年艰难的生活未使他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反而使他更乐观、坚强。

现实生活中,我却感慨万分。一些年轻人的做法与赵文龙所行的孝道背道而驰,他们的行为举止真让人感到心寒。他们年幼的时候,父母为了能让他们完成学业,上好的学校,吃得好穿得好,节衣缩食,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等他们毕业了,出来工作了,他们的父母却已经鬓发早白,满脸皱纹,弯腰驼背。虽然如此,但他们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还要在城里供房、买车、成家等等,这些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支。刚出来工作,面对这些巨大的开支,他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年迈的父母,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当他们在新的城市里安家落户,享受小家庭带来的温馨时,他们的父母却依旧独守空荡荡的老房子,甚至还得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14年安微省蚌埠市一名六旬姓黄的空巢老人去世一周无人知,尸体遭家中十条狗啃咬的惨剧发生。2015年12月4日,《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两老人家中去世,被发现时遗体已腐烂。两则新闻,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曾经,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我觉得“常回家看看”不应该只是一首歌,而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奉行的教条。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一段6分钟的短片《天堂午餐》给我很深的感触。短片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位母亲,天天不辞劳苦地照顾儿子,儿子却不在意。一天母亲笑着问:“妈多久才能吃上一顿你给我做的饭啊?”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给您吃。”直到有一天,母亲突患急病去世,儿子这才懊悔没有尽到自己的孝心。于是,儿子亲自下厨,精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却永远都无法送往遥远的天堂。

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小时候玩耍忘了回家,母亲的呼唤总会由远及近,焦急而亲切,成为记忆里最温馨的一幕。当皱纹爬满父母的额角,用手无法抚平时,让儿女的关爱流进他们的眼眶,温暖他们的心田。不要等到父母过世了才想到有许多应在父母健在时为他们做的事,那时就会晚了,留下了“子不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我们应该像高若恒一样,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孝敬父母。

指导老师:覃天广

新闻推荐

牛栏变身小公园

陆宏夏“我们村有公园、运动器材、球场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3月23日,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都炉村村民韦德举说,整治后,村...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