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基层干部战“疫”的“十八般武艺”

贵港日报 2020-02-12 10:41 大字

港南讯“大家请注意,下面开始广播致村民群众的一封信……”2月6日上午8时30分,港南区瓦塘镇八合村三兜松屯志愿者廖汉强的喇叭又响了起来,邻居都知道他又准备在村里巡回广播宣传了。

“这种带雨棚的电动三轮宣传车不怕风吹雨打,可以一边广播,一边巡回查看村里情况,很方便。”廖汉强对他的工作用车很满意。

在港南区基层一线,一条红袖章、一个口罩、一辆三轮车、一个手持喇叭、一面铜锣,成了村干部出门的“标配”。该区千余名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他们不惧危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好战斗员、宣传员、信息员、守门员的角色,用尽“十八般武艺”,筑牢基层防控战线,捍卫乡村公共安全。

当好“战斗员”。春节假期,港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坚守岗位,深入各镇(街道)村屯、社区等一线摸清实情,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全区各级党组织纷纷响应,167个村(社区)的全体干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各村在疫情防控中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实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全区1013名村(社区)干部及5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全员上岗,根据实际情况组编成160多个联防联控小分队,走家入户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登记造册、精准到人。对涉及武汉往来史或密切接触史的村(居)民第一时间采取居家隔离观察措施,并及时告知周围群众,避免与其接触,预防交叉感染。

演好“宣传员”。该区村干部带头组建167支“土味”宣传队,利用拉挂横幅、张贴海报标语、LED电子显示屏、微信、大喇叭等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居民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不松懈。为了节约开支,基层党员干部胆大创新,“自产自销”,自己动笔书写“土味”标语,用本地土话录制“土味”音频,把两轮摩托、三轮电车、私家车改装成“土味”流动宣传车。佩戴红袖章的“土味”宣传队伍,或步行或驾车,高举“先锋集结号”红旗,敲着铜锣行走于乡村小道上,成为一道抗击疫情线上别致的风景线。各村各屯到处“喇叭响、红旗飘”,宣传阵容有声有色。目前,各村屯已发放防控知识资料10万多份,劝停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团聚宴等1000多例。

做好“信息员”。村(社区)干部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包屯联户、责任到人,对辖区内人员往来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查,精准掌握本村人员动态,摸清人员往来情况,做到“零死角、零盲区”,实行每日一汇总、每日一上报,强加信息渠道互通共享。做被隔离人员的“贴心人”,保障自行隔离人员的基本生活,关注思想动态,每天2次与隔离人员电话、微信联系,询问存在困难,帮助舒缓情绪,真正做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当好“守门员”。每个自然屯组建专门队伍,并佩戴红袖章轮流值守在由一把雨棚、两张桌子、几张凳子、一根竹竿组成的临时检查点。各检查点按照有人值守、有来访登记、有消毒措施、有宣传材料、有体温检测设备的“五有”标准,由村干部、屯小组(队)长等人员组成的防控小组值守,加强对村屯重点地段的管控和疫情监测,开展巡逻、隔离、执勤、劝返等工作,对外来车辆进行排查登记,提醒外来车辆、人员主动返回,对外来车辆及人员落实体温检测及车辆消毒措施。

肩扛责任,冲锋在前。这是港南区一线防控队员的本色。他们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危难之处显身手,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刘志宁郑萍锋李笑丹)

新闻推荐

贵港:七十九万多学生“空中”上课

本报贵港讯(记者/唐正芳通讯员/张思)2月10日,贵港市达开实验小学四(2)班同学钟兆犇在家上了一节别样的网上语文课。当天,该市中...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