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的冬日也繁忙

贵港日报 2020-01-16 10:18 大字

本报记者黄静华

绿油油的火龙果苗爬在水泥桩上,一排排向远处延伸,七八名妇女在地里,一边往果苗根部倒黑土,一边闲话家常,倒完后拿起扁担竹篮走回地头继续装黑土,动作干脆利索……1月14日下午,尽管天空灰蒙蒙的,还不时下小雨,十分阴冷,但走在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的田野上,老远就能听到大伙的谈笑声。这笑声,就像一湾清泉,打破冬日的沉寂寒冷。

这是广西润农果业有限公司在樟村建立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施肥现场,那黑土就是有机肥,务工的妇女都是樟村的村民。2018年下半年,润农果业在樟村通过流转土地建立520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涉及33户贫困户的承包地,2019年产火龙果近30万斤,外销均价每斤3元,产值90多万元。其中,樟村村民合作社投入50万元,与公司共同开发种植100亩,占股25%,2019年增收4万多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在基地创建扶贫车间,优先安排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务工。

“以前到处去找工作,这一年多来,都是在基地里干活,每天有80元收入,离家近,还能自由安排时间。”今年50岁的贫困户韦柳娇,就是务工妇女中的一员。2014年,韦柳娇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人带着8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苦。这几年通过政府帮扶,她自己种水稻花生,在基地打工,她家已于2018年底顺利脱贫。今年60岁的村民黄英芳挑着扁担,主动和记者拉起家常:“在基地工作,再也不用跑城区找工作了,很方便。”说完后,她又“摇”着扁担与其他人说笑着走向田间。

基地负责人周军介绍,火龙果种植最讲究技术和管理,基地里施肥、除草、摘果、修剪等工作基本每天都需要二三十个劳动力,由村委帮忙组织协调村民务工,这几天趁土地湿润,正是施肥的好时机。

“这几年,不断有企业落户我们村,既方便村民务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从2013年的7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41.33万元。”樟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健向记者介绍,樟村距离中心城区大概8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企业,目前有11家企业入驻发展,村集体资源被盘活,村民的土地流转起来被充分利用。该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2019年底,经认定全村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

新闻推荐

粗心父亲急赶车 将儿放上安检仪 事发贵港火车站,幸亏安检员及时提醒才没发生意外

今报南宁讯(记者赵劲松)1月12日,一名男子带着3岁儿子在贵港火车站过安检时,顺手将儿子抱上安检仪传送带,安检员和旁边旅客大声...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