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冬和他的23个“弟弟妹妹”
陈冬冬和他的“弟弟妹妹”合影。(记者姜佳坤 摄)本报记者姜佳坤
“大哥寄生活费来了!”今年秋季学期刚开学,在市江南中学念高三的小韦从老师手中接过“大哥”寄来的生活费,她更加坚定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大哥”的信念。小韦口中的“大哥”叫陈冬冬,从初一到高三,小韦连续六年得到陈冬冬的资助,在她的心中,陈冬冬就是自己的亲大哥。
像小韦这样视陈冬冬为大哥的受资助贫困学生共有23名。2007年至今,陈冬冬先后帮助过23名贫困学生,直接或间接帮助12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这些学生都亲切地称陈冬冬为“大哥”。陈冬冬开心地说,他们就是自己的弟弟妹妹。
31岁的陈冬冬是湖北襄阳人,曾是驻贵港某部队防化营的一名士官。13年前,因家庭条件拮据,正在读高中的陈冬冬为减轻家庭负担,毅然放弃学业,参军入伍。回想起当年弃学入伍,陈冬冬长叹了一口气,遗憾地说道:“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但读大学始终是我的梦想。”
当年,陈冬冬靠乡亲和老师的资助顺利读至高中,那段刻苦铭心的求学经历让他懂得了知恩图报。
从湖北偏远农村到驻贵港某部队,一路走来,领导的关心和战友的帮助,让陈冬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入伍之初,他便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2007年初,陈冬冬第一次拿到200元津贴时,帮助他人的想法占据了他的心房。但是,怎么帮助,帮助谁?却成了陈冬冬的难题。他通过亲戚了解、拨打114等寻找资助对象。2007年6月,在市民政局双拥办的牵线搭桥下,陈冬冬将从津贴里省下来的360元,通过市双拥办转交到覃塘区三里二中3名贫困学生手中。从那时起,陈冬冬便从每月微薄的津贴中扣除个人必需花销和寄回家的费用后,坚持资助这3名贫困学生。这3名贫困生不再需要帮助后,他又去寻找第4个、第5个……直到现在,在近十三年的时间里,陈冬冬累计捐款捐物6万多元,先后资助了23名学生。
2009年4月,陈冬冬所在的防化营到覃塘区野外驻训,当地的领导到部队慰问,并通报了陈冬冬一直默默资助三里二中3名贫困生的事迹。战友们这才知道陈冬冬平时省吃俭用,是为了做好事。随即,部队掀起了资助贫困学生的热潮。2009年7月,陈冬冬所在的原123师司令部直属队和覃塘区三里二中结成军校共建单位。每年元旦和老兵退伍期间,官兵都自发捐资捐物帮助贫困学生,不少官兵还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009年7月到2017年8月,该部队官兵先后捐款14万多元帮助三里二中的贫困学生,共有500多名学生获资助,其中考上大学的有110多人。
让陈冬冬感到欣慰的是,弟弟妹妹常写信给他,而且他们在信里都不约而同地写道:“感谢您!我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我会多做好事,将爱心传递下去。”陈冬冬开心地说:“看到弟弟妹妹们这么懂事,我很高兴,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黄考上了厦门大学,小庞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小梁考上了广西医科大学,小蒋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陈冬冬如数家珍似的细数着弟弟妹妹们的成就。他笑着说,“我会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弟弟妹妹圆大学梦。”
2017年,部队改革后,陈冬冬随部队到广东省韶关市继续服役。2018年底,服役满12年,陈冬冬退伍了。入伍12年来,陈冬冬先后被评为“塔山助学之星”和“感动塔山十大先锋人物”,被自治区表彰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覃塘区三里镇荣誉居民”称号。
如今,陈冬冬和朋友在广东一起创业。虽然离开了贵港,他依然惦记着这里的弟弟妹妹,并时常回来看望、鼓励他们。“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陈冬冬一直以雷锋为榜样,他坦言,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从没想过结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思通讯员李倩)近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专题党组会议批准贵港市获追加用地指标2987.76亩,成为全区惟一获...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