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购物体验
本报记者黄静华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到七八十年代“凭票购物”,再到如今买东西可以去商场超市,也可以在手机上方便快捷完成购物。贵港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日益增强。
60岁梁森:过去吃饱穿暖已经满足
“这几十年,变化真的太大了,现在的生活,以前根本不敢想。”今年60岁的大圩镇大仁村村民梁森,当记者问起以前的生活是怎么样时,他感慨道。
据他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尚处幼年时期,物质相对匮乏,除了吃穿,对其他东西没有概念,玩具都是自制的,或者是随地捡起的石子、木棍等。再大一些,懂事了,才知道家中日常生活用品是用父母手中那张票领回来的。平日吃的米面、点灯用的煤油都得“凭票”领取,肉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还得拿票到当时镇上的食品站排队购买。
“假如有新裤子穿,就算两条腿都被磨得生疼,也会高兴好几天。”梁森说,那时候,对新衣服、鞋子非常期待,新裤子都是父辈们亲自织布染布,然后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穿在身上感觉又粗又硬。鞋子也是用轮胎的材料裁剪制作的,或者用粗布糊成的。如今翻翻家里破旧的木箱子,可能还会见到一两张泛黄的粮票;与村中的老人闲话家长,他们也都感慨“那时候啊,吃餐肉可不容易,哪像现在那么方便”。
这几年,梁森的儿子在大圩镇上开起了小商店,梁森偶尔帮看店卖东西。他看着店里货架琳琅满目,经常忍不住感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买东西更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更美好了。
40岁梁雅琴:从“三天一圩”到“天天趁圩”
“十一娘,今天是圩日,天气又好,吃了饭我们去逛圩?”
“好啊,去买点水果、月饼什么的,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9月12日,家住港南区桥圩镇永梧村的梁雅琴打算约妯娌去桥圩街大采购,当天刚好是桥圩圩日。梁雅琴今年40岁,生活在农村,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采购生活用品都由她一手包办。据她介绍,小时候她非常期待圩日到来,因为圩日那天,自己可以跟随父母去逛街,哪怕自己不能跟去,父母去趁圩,也会带回些水果、鱼肉等。反正一到圩日,父母趁圩回来时的那个藤篮就像个宝箱,里头总有好东西。
那时候,村里群众采购除了赶圩,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购物方式,那就是买“挑货郎”的东西。“挑货郎”用扁担挑东西或用自行车将物品带到村屯,常见的有卖豆腐、豆芽的,偶尔还会有卖湿粉、花生油的。“挑货郎”那响亮的吆喝声喊起来,小孩们就跑着从家里拿着旧脸盆来兑换零食,或者叫父母给点零钱出来买东西,胆大的孩子还会跟着“挑货郎”在村里走一圈。
梁雅琴说,现在的圩日也比以前热闹了,大型超市有了,时装店也多了,综合农贸市场里的菜品也丰富了。哪怕不是圩日,大部分商店也都开门营业,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只要想去,天天都是圩日,“三天一圩”已经变成“天天趁圩”。
20岁黄悦:手机在手,购物无忧
“妈,给你买的鞋到了,你试试,不合适我们就退货。”
“这么快就到了啊,前两天才说要买。”
“现在在网上买东西可方便了,想买什么,你跟我说,我买了带回来就行了。”
9月13日,中秋节,黄悦从贵港城区回港南区桥圩镇永梧村陪父母过节。他除了带着月饼、水果外,还带着几个快递包裹,都是买给家人的东西,有母亲的鞋子、奶奶的秋装和几个多功能排插。母亲见到他带这么多东西回家,就说这些东西平日去桥圩街也能买,黄悦又向母亲解释了一遍网购的优势。
黄悦笑称自己是“网购达人”,家里用的大到家电、小到遥控器电池,都是网购的,更别说衣服、鞋子等常用物品了。他大半年都不去商场买一次东西,因为网上购物方便、选择多,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都能在网上找到。
“爸妈口中几十年前的社会,跟现在相比差太远了。”黄悦常常听家中的老人讲起以前的生活,他表示很难想象。祖辈说他们小时候条件艰苦,吃饱穿暖都困难;父辈说他们小时候生活条件好一些,辛勤劳作的家庭基本都能吃饱穿暖。黄悦将长辈口中的过去与现在相比,他发现现在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及,想买什么东西,有网络有手机基本就能完成了,尤其是这两三年,手机支付普及至农贸市场的小摊贩,真的是“手机在手,购物无忧”。
新闻推荐
贵港市举行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11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343.97亿元李新元致辞并宣布项目开竣工 农融主持 肖明贵等出席
9月25日上午,贵港市举行2019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仪式。图为港南会场开竣工仪式现场。(记者陈榕玲摄)本报...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