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转新闻”视角下的新闻真实性
贵港广播电视台郑明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反转新闻”现象也随之出现。从2015年“暴打女司机”事件,到2017年“12岁女孩被两教师强奸”事件,再到2018年“重庆公交车事件”,一系列关乎社情民意的热门话题轮番上演着反转的剧情,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把如何认识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推向公众视野,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反转新闻”从程度上可分为“全面反转”和“部分反转”。“全面反转”是指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层面发生了完全反转,最初的报道被后续报道证明为完全失实。这是反转最为彻底的一种形式,给人造成的反差感也最为强烈,常常颠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比如“12岁女孩被两教师强奸”“小女孩为中暑清洁工撑伞”等就是这类。“部分反转”是指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层面发生了局部反转,最初的报道并非完全虚假,后续的报道通过部分补充或纠错,使事件真相全部呈现。“部分反转”是“反转新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会出现一次甚至多次反转,比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深圳四胞胎”事件等。但不管是“全面反转”还是“部分反转”,“反转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纠错机制,或者新闻自净功能的发挥,体现了新闻真实实现过程的复杂性。
新闻真实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前,媒介技术的变革重塑了新闻生态,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即时上传式的新闻生产方式被普遍运用,却容易忽略了事实核查的重要步骤,社交媒体中呈现的新闻报道常常需要通过不断地补充事实、纠正偏差,在深入调查过程中反映真相。“后真相”的“后”字,恰恰表明了新闻真实的过程性特征。“反转新闻”的反转过程代表着新闻报道在实现真实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复杂性,有些新闻经过多次反转才完成新闻真实。在“快递小哥雨中爆哭”事件中,从最初把网友拍的一段小视频作为真实事件引发热议,大家开始对这位快递小哥乃至整个快递行业表达由衷的同情。随后有网友提出质疑,再到警方和记者深入调查、揭示真相,这一过程中经过各方努力,最终将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了新闻真实。可以说,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变化正是基于事实信息的动态建构而产生的,当人们意识到情感判断出现偏差,并不符合事件真相的时候,从而进行理性分析和逻辑判断,这是认知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必然要求。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具体真实是基础,它对总体真实起制约作用;总体真实是在具体真实基础上的升华,它对具体真实起指导作用。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只做到了具体真实,没有做到总体真实,这样的新闻就不能称为真实;反之,在一篇新闻报道做到总体真实的情况下,更应该苛求细节的真实,也就是要保证具体真实。
坚持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是增强新闻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从源头上规避和杜绝失实新闻产生的根本要求。公信力是媒体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一个新闻事件出来后,甚至出现了“让新闻飞一会儿”“坐等反转”的心态。这种社会心理是对部分新闻真实性的质疑,这使传受关系更加疏离与脆弱。纵观近几年出现的“反转新闻”,前期出现的失实报道,要么是具体失实的虚假新闻,要么缺乏对动态把握的总体失实,在新闻真实性上存在局限。对新媒体来说,必须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的真相,不仅要对事实进行准确报道,而且要从总体上还原事件真实性。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总体真实常以多元方式呈现。新闻的总体真实本质上是全面的真实,既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去揭示和描述,也需要以不同立场和观点去审视和分析。只有事实的充分展现、观点的自由竞争,才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在自媒体环境下,公众有机会和条件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之中,与媒体共同挑战首发阶段的新闻,探索事件真相。在动态、对话、互动中,网友的爆料、信息的转发、质疑、求证和补充、修正,官方的发布,专业媒体调查的“多重合力作用”形成了“反转新闻”,这对于平稳社会舆情和引导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转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与回归,“反转新闻”的核心是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纠偏过程的体现。从“有机真实”出发,把反转的过程视为一场对话、协商或交流,“反转新闻”则加深了这场多方参与的对话。这一“有机”过程中,多个有机体充分发挥能动性,抽丝剥茧,不断揭露事实真相,一步一步去伪存真,不断纠正失实新闻和揭露假新闻,从而还原事实真相。从这个角度看,“反转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纠错机制,或者新闻报道自净功能的发挥,有正面意义的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正芳通讯员陆宏夏“屯里通水泥路了,去哪都方便,高山大桥通车了,赶集再也不用坐渡船了。今年脱贫更有底气了。”7...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