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山峰的林场 国有贵港市覃塘林场改革发展轨迹

贵港日报 2019-07-12 10:18 大字

本报记者宁柏

“一个没有山峰的林场”,这是覃塘林场最大的特点。由于地处平原,辖区没有一座山峰,最高的无非是几座小土包。

覃塘林场属小型平原林场,林地分散、面积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将群众撂荒的土地收归国有发展林业,土地涉及覃塘、根竹、三里等地,大大小小129块,总面积却也仅仅是386.4公顷。

而她,又是一个在科研领域取得无数“高峰”成就的林场。1977年建设的马尾松种子园,是广西最早营建的优质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之一,1984年被列为省部级联营基地,2002年获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称号,2011年6月被自治区林业厅列入广西第一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2年2月获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5年7月21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到贵港考察期间,专程到基地调研良种马尾松的嫁接、培育及管理情况,对该林场为我国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助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一部发展历史甜酸各占一半

覃塘林场前身是广西桂南林业局贵县覃塘林场,于1965年7月27日和贵县根竹园艺场合并成立,1970年下放给贵县革委会管理。1978年贵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在这里成立,1990年并入林场。1996年地级贵港市成立后更名为贵港市覃塘林场,由市林业局直属管理。

林场副场长杨其文告诉记者,林场的改革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林场建设初级阶段,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1959年12月,杨其文的父亲和上百名有志青年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经推荐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县,再徒步三个小时到林场,充当“开荒牛”。当时工人每月工资16元,外加35斤大米、4两油,因此经常不够吃。工人们的工作主要是种植、管护芒果、菠萝,同时育苗供社会造林,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泥砖瓦房,但老一辈林业人不畏艰辛、毫无怨言。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16年。这阶段林场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为搞活经济,按照“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职工待遇较好。但上世纪九十年代,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林场境况江河日下,为保证林场正常运转,只能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一线职工除个别良种基地的管理人员外,其余待岗在家,生活来源全靠经营承包责任地,这时期林场负债经营。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梁健敏说,1999年他刚到覃塘林场时,全场总收入仅5万元,管理人员每人每月只发360元基本生活费。为改变困境,次年他去平天山林场借10万元,开发覃塘林场天然泉水游泳池,当年纯收入增加15万元,后来又在贵糖集团的扶持下,在林场建设速丰桉示范林。2000年后,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微调,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场依托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广西林业推广站、广西林业科技处、市林业局、市科技局等单位的合作和技术支撑,经营目标方向主要围绕良种基地开展,并承接部分其他林业科研项目。

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今。新一轮国有林场改革展开,林场根据自身情况,于2017年10月完成改革主体的定性、定编、定经费工作,核定为市林业局管理的正科级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得以保障,退休职工也得到财政兜底。

一个核心技术惠及十多省区

覃塘林场场长助理蒙青松告诉记者,近四十年来,林场主动适应林业发展需要,发挥技术团队的科研作用,在广西林科院科技支撑下,调查、评价了全区300多个家系基础上,选育出其中124个优良家系,并利用美国湿地松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作为嫁接砧木,用选育出来的马尾松优良家系作为穗条,嫁接培植建设出马尾松良种种子园,通过多点子代测定及区域试验,种子园良种造林成材时间比普通种源缩短5-7年(普通种源轮伐期一般在30年左右),产脂量提高40%,良种遗传增益达到20-30%,到林木主伐,可增产2立方/亩,按造林面积250万亩计,经济效益增加25亿元以上。2012年,林场管护的马尾松种子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后,林场的实际工作主要是做好马尾松良种的生产和良种苗木的繁育及推广。

目前,林场大力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工程战略,建有马尾松初级种子园、高产脂种子园、二代种子园、采穗圃、基因库、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等,共102公顷,累计生产良种7815公斤,已在我国11个省市推广应用;年均培育、销售马尾松良种苗木175万株,供区内外70多家单位或个人造林面积达300万亩,极大地推动生态建设。

一种优良作风传承祖孙三代

现年55岁的韦琪告诉记者,他家是覃塘林场典型的“林三代”。父亲韦善浪是林场第一代工人,早年是林场的高级工程师,林场的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就是其1977年一手建设起来的,其发明的低接诱导接穗生根嫁接技术在当时马尾松嫁接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并通过玉林地区科技成果鉴定。母亲陈锦红也曾是林场工人。

他本人1986年从木格北一初中毕业后,到林场当工人,干的是当时最艰苦的挖坑、种树等工作,后来又从事机修、喷施等工作。妻子谭丽萍也在林场当工人,5年前已退休。

而他1992年出生的儿子韦健鹏,2013年从柳州林校毕业后,也回到这出生、成长的地方来发展,延续他爷爷所从事的良种基地建设的工作。

夏日中午的阳光透过马尾松茂密的枝叶,洒落在林间大道上,拼成无数闪亮的梦想。韦健鹏开车送记者回城,在经过马尾松初级种子园时,他骄傲地说,这一大片种子园,就是当年爷爷亲手建设起来的,这么多年来,爷爷那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作风一直影响着家里人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这就是“林三代”的情怀,多么的朴实。

当被问及林场工作最难受的是什么时,这个腼腆的小帅哥推了推眼镜,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林场里小蚊子特多,大热天也得穿牛仔裤,让人热得难受。但是,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的难处,难道不是吗?

是的,这正是林场人不畏艰辛、奋发有为的传统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体现。他懂事感恩,他迎难而上,他和覃塘林场一样,都有着闪亮的明天,也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座技术“高峰”。

新闻推荐

贵港市检察院与市工商联召开上半年工作联席会议

本报讯(记者姜佳坤通讯员李裕)7月11日上午,市检察院与市工商联召开上半年工作联席会议,邀请不同行业的6家企业代表参...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