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共舞 助农增收 记贵港市三禾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水才

贵港日报 2019-06-11 10:18 大字

——记贵港市三禾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水才

本报记者梁时来

港南区木格镇农民谭水才高考名落孙山后,自强不息闯富路,从事米业加工,走出了一条产业报国的光明大道。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1985年,谭水才高考失利,曾消沉了好几天。他觉得条条道路通罗马,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振作精神,随父从事大米加工。

他的祖父、父亲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都从事米业生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他父亲在木格河桥头租下一间40平方米的门店从事碾米生意。谭水才也经常去店里帮忙,他告诉记者,上初中、高中时,星期天、寒暑假期间,都要骑自行车到附近乡镇运稻谷,他一次要驮30至40公斤稻谷。

三兄弟中,他文凭最高,负责出外收购稻谷。骑着自行车到相邻的乡镇村庄收购,早出晚归,吃饭没个准时,有时下午2点多才吃午饭。当时电力供应不正常,白天断电,晚上才有电开机,一家人装车、卸车、碾米,忙得不可开交,生意越做越大,经营场所由40平方米扩大到140平方米,后来又扩大到700多平方米。

两迁厂址做强做大

俗话说,儿大要分家。2003年,谭氏兄弟仨分灶吃饭。

谭水才在木格镇西郊红发街买下3亩多地建新厂,上了一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3万多吨,三禾米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经过几年拼搏,公司迅速做大做强。2008年他投入巨资,在厂附近的大岭上建设新厂,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大米加工生产线2条,同时引进了4台国内最先进的电脑色选设备,年加工精米能力达5万吨,产值2亿多元。从稻谷接收、烘干、去铁屑砂石,抛光,色选,到成品包装都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由昔日的小作坊到自动化,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谭水才的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

与农共舞,助农增收,为国生财。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建立水稻生产基地,常年吸引周边5000多农户加盟,并派出技术员在耕种收环节提供技术指导,农户年户均增收1300多元。每年安排50多名农民工就业,每人年工资收入4万元左右。公司每年交纳税金50多万元。

三禾米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谭水才的品牌意识,有奖匾为证。三禾米业有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放心粮油生产企业”称号。该公司生产的大米品牌“满田乐”系列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上获“满田乐牌系列大米金奖”。

入园建企再攀新高

谭水才年届五旬,身材墩实,目光如炬,在产业报国的路上不断前行。

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地,工业园区又是孵化企业的摇篮。他决定走出大山,到贵港城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在市粤桂产业园征地79亩,投资3亿多元上马高起点、高档次的粮油品精深加工生产线,达到HACCP标准(IAO22000)和清洁生产要求。

新项目要建设年产30万吨优质、富硒胚芽稻(米)生产线3条,其中建设年产20万吨优质稻(米)2条,建设年产10万吨复胚芽米生产线1条。目前,项目地基勘探和规划设计正在有条不絮进行,预计在6月底破土动工,建设工期为两年半。届时,一个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推荐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港北力量” 港北区2018年度绩效考评综合排名全市第一综述

本报记者张智荣通讯员刘通满伟霞近年来,港北区科学合理统筹绩效考核考评,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将目标引领...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