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纪律差,老师怎么办?

贵港日报 2019-05-17 11:12 大字

覃塘区大岭乡中心小学蒙秀丽

在课堂中,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应该说是每一个小学老师都遇到的,因为大部分的小学生个性特点表现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如此的个性特征,你想让他们每一个都能收敛且端端正正地坐着听你讲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自律,以这样那样方式影响着你的正常授课。对于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我就我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用帮助的方式纠正他上课玩东西的习惯

如果我们知道有些学生上课有玩东西的习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先走到他的位置,帮他把那些学习外用的物品放到书包里去,或者拿到讲台上暂时帮他保管起来。当然,这前提是征得他同意。这样,既让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又让他在老师帮助下潜移默化,知道上课不能随便玩东西。

二、用赞美与善意指出的语言纠正他的听课习惯

老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给机会他在课堂上发言,及时给予表扬,同时也不忘告诉他这是他专心听课不玩东西的结果。这样,他听多了,尝到了甜头,自然会改掉坏习惯。如果发现他在上课搞小动作,我们也应该善意指出。如看见他钻入桌底,可以走下去,叫他回答问题或者重复老师刚说过的内容,如果他说不出,老师再重复,再叫他回答,他能回答了,就表扬他,同时也不忘提醒他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学好知识。

三、对于优秀学生,老师要学会包容

做为老师,对于上课不专心的优才生,我们要学会包容。要知道,一节课40分钟,你想让一个小学生总是专心听你讲,那是不可能的。况且,有时候不是他自身的问题,而是与我们老师的授课内容有关,或许是你说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已经懂了,对这类情况,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单独布置更有难度的题目给他们另行作业。

四、对于学习不好、品行也不好的学生,我们要学会软化。

20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班主任,所遇到的“硬骨头”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某一女生,在我接手教她时,多次以捣乱课堂纪律为荣。有一次在课堂上,有同学报告说她用剪刀剪烂别人的衣服,我对其还没有进行批评教育,她便以割手自残(其实只是伤了一点点皮)来博取老师的宽容(听说在我没接手教她前已多次割手自残);某某男生,在上数学课时犯错,老师批评几句,居然拿起凳子向老师砸来,幸好没砸中……对于如此学生,该怎么办?没啥高招,就两个字——软化(切忌以硬碰硬)。

一是软化他们的行为。有如此“暴行”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在他们的行为过后都很强悍,他们随时都做好了与你硬到底的心理准备。这时,你别理他们,对他们所做的事也不闻不问,给他们一个冷处理,等他们防备放松了,再去疏导他们。如对于那个的割手自残的女生,当有学生将她自残之事报以我知时,我心里虽然也很害怕,但是我知道她以前就是抓住老师害怕她出大事之软肋,便以皮肉之苦来摆平她的一次一次的犯错。因此,我仍得故作镇定,对她的行为“不闻不问”(其实暗中还是密切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的)。我的冷处理,让她知道自己的这一套根本吓不了老师,就连一份同情也博取不了。自觉没趣,她也就作罢了。对于那男生,同样也是冷处理,效果都不错。

二是软化他们的内心。这种方法需要老师要有天地般宽阔的胸怀,不管自己怎么不愿意,有多违心,都得用语言和行动去感化他们,而且这种做法还需持之以恒。对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就是等他们的行为冷却后,用心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肯定与发扬,让他们充满信心与自豪感。同时,老师还得在行动上软化他们,摸摸他们的头,整整他们的衣领,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们明白老师对他们的好,不因为他们自己过激行为而嫌弃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变好了。

五、教师要善于课堂的改革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的课堂出现纪律性差的学生,与我们老师自身的魅力有关。或许是你的课讲得乏味,提不起他的兴趣。所以说,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这些年,我到过很多地方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参观了好多所学校。发现一些教师主要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检测与评价”作为教学主线,让课堂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整个人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就没时间违反纪律了。

我国清朝优秀的学者梁启超说过:“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反复地思考和实践,不断地改变方式方法,不断总结,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新闻推荐

港北区精准招商跑出“加速度”

港北讯近日,在位于西江产业园内的广西钻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悬挂式生产流水线上熟练地组装...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