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农村学困生的策略

贵港日报 2019-05-09 09:45 大字

港北区中里乡中心小学覃志荣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思维能力、知识、方法等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或者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学生,在农村较为普遍。因而,做好农村学困生转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学困生的成因

1.学困生个人因素

(1)不良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学习过程中怕苦畏难等。

(2)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怕出错、出丑的自卑心理,在学习中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3)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学习干劲。

2.家庭环境因素

大多数农村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监管和督促,使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为空白,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难以沟通、经常性的散漫和放松学习。这些农村学困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辈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而无法关注孙辈学习。这也造成孩子学习散漫、成绩下降。

3.学校社会因素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原本学习的差异很小,同处一条起跑线上。但由于有些学校的实践活动少,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差别,学困生日渐增多了。虽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保护,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及各种不良现象,给少年儿童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二、农村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1.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可以用眼睛多盯一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走到他们跟前轻轻地敲敲他们的课桌,或拍拍他们的肩膀,不给他们开小差的任何机会,也可以语言提醒他们。遇到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不妨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正确,老师应及时鼓励;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他们,要慢慢引导他们一步一步靠近答案,当这些孩子有进步的时候,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家校联系,协作配合

密切联系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家校合力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学困生的家长,因忙于生计长年在外务工,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学校里要对这部分学困生特别加以照顾,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嘘寒问暖,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以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包袱,给予他们家庭般的温暖,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3.养成习惯,自主学习

要让学困生把学习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培养他们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更加细心,同时要有耐心。

4.励志教育,激发兴趣

大部分农村学困生缺乏自信心,缺少上进心,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沉重负担,心里不情愿、积极性不高。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学困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讲述一些中外历史名人励志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矫正学困生。让他们在众多励志成才故事的感染下,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5.因材施教,增强信心

教学不必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会收到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地方是哪里,是否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提问时,要把较难度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积极鼓励学困生热情参与,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他们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要照顾到学困生,从题量上照顾,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引导学困生从实际出发,一旦他们有了一点进步便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总而言之,农村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转化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是“一朝一夕”。因而要求我们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长期共同教育,形成强大有力的教育合力。相信只要我们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定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新闻推荐

致敬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编者按:“五一”小长假,在这个大多数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假期里,贵港市不少行业的工作者因为肩上的一份责任...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