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干思三次建房见证伟大变革

贵港日报 2019-03-09 10:54 大字

本报记者洪星华

一栋高四层、占地400余平方米的楼房巍然耸立,门前高大的罗马柱、廊台上欧式的雕花,无不彰显着主人家的独特审美和殷实家底。这是港北区庆丰镇延塘村村中屯4队村民杨干思第三次建起的楼房。杨干思三次建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1945年出生的杨干思,在他小时候,一家10余口人挤在祖上留下来的5间低矮阴暗的泥砖瓦房里。“那时穷,瓦片烂了,都没有钱买新的补上,一到下雨天,那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杨干思感慨地说。

1978年,平地一声春雷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土地承包到户,商品经济焕发生机,杨干思一家看到了希望。夫妻二人带着五个孩子在责任田里起早摸黑,辛勤劳作,粮食渐渐多了起来,有了剩余,饿肚子成为了历史。看到经商、从事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干思也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干起了贩卖活禽的生意。“那时,半夜起床骑着一辆老式单车到贵县城区拉家禽回桂平石龙圩卖,来回一趟要4个多小时,一只鸡鸭,开初仅仅赚个几毛一元钱。”杨干思回忆当时的辛苦颇为感慨。经过10年积累,1990年杨干思投入1万多元建起了一栋一层共5间的青砖楼房。搬进楼房那天,一家人激动得眼里溢满了幸福的泪水。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闲置的水田也越来越多,杨干思趁机揽过左邻右舍的农田耕种,同时扩大活禽贩卖数量,收入水涨船高。随着五个儿子长大,原有的房屋已不够住,1997年,杨干思第二次建起了新楼房,在旁边增建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套间,有室内卫生间、盥洗间,和商品房没什么两样,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更加活跃,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改革,简化办证手续,鼓励就业创业,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富民目标。杨干思五个儿子也已经长大当家。面对新形势,杨干思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勇敢去闯。他说:“有了好政策,干什么都不愁不成功。”二儿子在家门口南梧公路边办起一个混凝土预制件工场,大儿子和四儿子在广东跑业务,三儿子在江西省推销农药,小儿子在南宁开店销售床上用品,其中4个儿子购买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鉴于原有楼房已经破旧,去年8月,杨干思和孩子们商量,重新规划,在原址新建一栋欧式风格楼房,全家一致赞同。短短几个月,总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楼房建起来了,目前已累计投入190多万元,主体已完工,正进行室内外装修。全部完工后预计投入500万元。这栋房屋在村内初显魅力,别具一格。

回首三次建房经历,杨干思说:“一路走来,事实证明,新中国好,改革开放好,有了共产党领导,日子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这个赌博团伙深夜被覃塘警方端掉

本报讯(记者梁启勇通讯员黎小颖)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月28日,覃塘公安分局端掉一个晚上聚赌、每天变换地点、...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