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户的幸福生活

贵港日报 2019-03-09 10:54 大字

延塘村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记者洪星华摄)本报记者洪星华

2月28日中午,记者来到港北区庆丰镇延塘村搬迁一队,73岁的村民潘善行正和一帮老友在家里品茶聊天。看到记者,潘老热情招呼:“来来来,尝尝我的手艺。”谈起今天的生活,潘老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

搬迁一队共18户人家,都是达开水库搬迁移民户,1967年从库区搬迁至此。潘老说,刚搬来的时候,一穷二白,一户只分得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泥砖瓦房,没有厨房,在门口搭个棚架,砌个灶,就是厨房。全队只有一座茅房,上厕所都要排队,茅草也不够,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回原来的地方砍柴补充。“最困难的是吃不饱,木薯、红薯、芋头、玉米成了主粮,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米饭。”想起昔日的贫困,潘老历历在目。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之花满神州。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制造业、商业越来越繁荣,搬迁一队村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搬迁一队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前,排水沟笔直,机耕路完善,篮球场、小公园、文化活动中心、太阳能路灯都有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不输城市。

1992年,潘老在队里第一个建起了楼房。如今四个儿子一个在桂林就业安家,两个在广东务工,一个在广东开办工厂。留在家中的三人都重新建起了独立的楼房,外墙都贴了瓷砖,显得干净气派,屋内铺上地板砖,安装吊顶等各式灯具,卫生间、盥洗间等生活设施齐备。

在村民潘培年家中,电视机、消毒柜、煤气热水器、冰箱、电饭锅、电磁炉等现代家电应有尽有。他说,以前想要吃肉,要等过年过节,现在天天少不了。他结婚时,一个木箱就是全部的嫁妆。前几年儿子结婚,嫁妆有沙发、成套衣柜、冰箱、电视机、空调等,差距太大了。以前混个肚饱都很难,现在就业创收门路多,特别是粮食市场价格放开后,种粮更赚钱,潘培年家里每年种植水稻20来亩,纯利3万元左右,他农闲时帮人砌砖,每年也有5万元上下的收入。“以前不敢想啊!”潘培年感慨道。

该队老队长潘凤茂家门口停着一辆半旧的小轿车。老队长说,全村18户人家,家家购买了私家车、建起了楼房,其中3户家庭有两部小轿车以上,有8户村民在贵港城区买了商品房,实现了向中心城区“移民”的目标。记者看到,村中家家户户外墙上都挂着一到两台空调压缩机。老队长说,如今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已成寻常物,村里还开通了有线网络、无线上网,生活十分便利。

新闻推荐

港北区城市管理监督局吹响先锋集结号

港北讯3月5日,第56个学雷锋日,港北区城市管理监督局机关党委积极参与港北区直机关“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和谐新港...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