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开启旅游新时代——市民旅游变迁记

贵港日报 2018-09-29 10:23 大字

本报记者陆晓婵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旅游观念不断转变,从“舍不得花钱”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们的短途游也从无处可去到选择众多,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热门的休闲娱乐方式。

以前旅游是逛公园

在旅游业没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年逛一两次公园已经令人满足。

家住市区建设东路的黎信军和妻子高敏是本市地道的老街人,见证着30多年来,本市市民的出游变化。黎信军回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对旅游还没什么概念,大多数人生活中没有旅游。平时休息时,人们便上街逛逛,春节、国庆节等假期,一家人就到南山寺景区或东湖公园游玩,因此每逢节假日这两个地方都非常热闹。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旅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当年交通不便对旅游来说是个难题,黎信军和高敏深有体会。

“以前我们搭乘的绿皮火车速度慢,坐几个小时屁股就疼。在十几年前,若是跟团旅游,人们要坐大巴车一路颠簸,往往在路上耗费几个小时,不能好好欣赏当地的风光。很少人坐得起飞机,因为机票价格贵。”高敏说。

“说走就走”的旅行渐成常态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90年代末,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兴起。

贵港市旅游业刚兴起时,最受市民欢迎的路线是坐车去看现代化大都市。“我听开旅行社的前辈说,90年代末,最热门的线路是去上海外滩看黄浦江和东方明珠,或去北京看天安门和故宫。杭州、苏州、西安等名胜古迹众多的城市后来也逐渐成热门。那时去一趟香港和澳门的出境手续还比较繁琐,价格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去过。”市区荷城路一家旅行社的旅游线路策划推广部刘经理告诉记者。

如今港澳游已成市民的短期旅行大热门之地,不少年轻人更是走出国门到周边国家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常态。

以本土特色打造乡村旅游

进入21世纪,贵港市陆续修建了新世纪广场、马草江公园、民族公园、园博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贵港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道路变得更通畅,促进了城乡交通连接,同时开启了农业、休闲、旅游、特色文化并进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港北区的龙荟花世界、幸福港,港南区的四季花田,覃塘区的荷美覃塘等地,都把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起来,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乡村生态旅游基地。

黎信军感叹道:“八九十年代在本地游玩时,没有那么多景色优美的园区,没有遍布景区的小吃店,也没有手机可以拍照。出门在外,我们那一代人印象最深的不是美景,而是饥饿和劳累感。现在周末可以自驾游到本地景区,一路吃好喝好玩好,手机、数码相机可以随时拍照摄影。与30多年前的出游相比,现在的变化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新闻推荐

“当教师需要一种情怀”——记贵港市优秀教师莫仁聚

本报记者洪星华“当教师,需要一种情怀。”采访中,荷城初中数学教师莫仁聚这句话令人印象最深。他十几年如一日...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