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行业 展真我风采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我们的写照,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头汗,两腿泥”是我们常有的工作形象。
■但“表面风光,内心沧桑”绝不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
■因为,我们是向上、向善的一群歌者。
把根留住
贵港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覃信源
我拿到新闻记者证,参加宣传工作已有10个年头。新闻采访一直是我喜爱的工作,哪里有新闻事件,哪怕是正在吃饭,我也会马上放下碗筷赶往现场。这种状态一眨眼过了10年,时间过得好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回想这些年新闻工作的经历,我始终认为基层一线是新闻记者的“根”。只有深入基层,新闻才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鲜活的好新闻;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记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只有真正脚踩在基层这片土地上,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底气,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灵气,记者心里也才能踏实。
记得2007年,贵港电视台开办民生新闻《新闻现场》,有群众反映某乡镇的一家塑料袋生产企业生产排放的气味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随后,我和台里一名女记者来到现场采访了解,现场气味确实比较难闻,周边居民你一言、我一句,向我们大吐苦水。当我们来到工厂门口时,老板和工人拿起棍子和铁器阻拦我们采访,周边群众也拿起板凳对抗。场面火药味很浓,一触即发。我们两个记者就夹在他们中间,凭着多年的采访经验,作为记者我们马上提出,要双方冷静下来,并向双方表明我们记者采访报道一定会客观公正。随后,我们要求双方散开,并向生产企业方单独了解情况,在工厂的办公室,工厂老板告诉我们,他们也认为工厂离居民区太近影响到居民,他们已经确定新的厂址,现在工厂也马上改善排放情况,并愿意和居民协商解决问题,并允许我们到工厂厂区拍摄画面。新闻播出后,得到领导重视,有关部门及时跟进,最后良好解决了双方的矛盾。群众纷纷打电话来感谢我们。
作为一名记者,不但要记录和报道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将新闻事件的真相客观公正地呈现于广大民众眼前。记者不仅要讴歌时代、反映进步,给民众以信心,更要鞭挞丑恶,给民众以公正。记者不仅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当好民众意愿代言人,正是如此,记者才有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而言,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职业来作时,我们只能充当一个很好的传声筒,当我们把记者当作一种责任来对待时,扎在基层一线留住新闻记者的“根”,那么记者这一职业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体现。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面对现实,作为记者的我们,更应该思考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并把责任化作动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财富
贵港日报社记者部记者 陆小洁
“陆记者,你还在报社啊?”
“嗯!10年了,我还在。”
贵港不大,外出采访总能遇到一些认识了有些日子的人。“10年?挺难的!”当大家都对我“10年了还在报社”表示惊讶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挺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当一起毕业的同学、朋友们,有人当上了部门的一把手,有人创业成功开了公司,还有人已经看了半个地球归来,而我还是一点没变的“陆记者”的时候。
当记者,其实也挺好的!偷偷告诉你们,“陆记者”在这个“一直没变”的平台上,“闷声发大财”呢?
什么?没听说过当记者也能发财?嘿嘿,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说出来,看在今天是记者节的份上,多少分享一点吧。
先来说说“记者”是做什么的?我的理解是,用新闻的“套路”,讲新闻的故事,做一个“讲故事”的人。我的使命,是记录时代,讲好故事,把正能量传播出去。在贵港日报当记者,就等于占据了那些“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故事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贵港日报的平台上,“陆记者”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身处的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记者的“财富”从哪里来?10年间,我践行“走转改”,到田间地头跟农民群众一起学过种桑养蚕技术;到建筑工地学“搬砖”;学习群众的语言和生活智慧,感受农村的变化;还经常在各类会议里获得市委、市政府推进各项工作的最新消息……我的“财富”从这里来。
看不到成果是吧?10年间,我用青春和笔头记录这个城市的故事,故事也给了我奖励。2011年,我采访关于残疾人创业的新闻作品《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我采访其中一户贵港市“最美家庭”写成的《姐弟四人与卧床42年的母亲的故事》获得广西新闻奖二等奖。当我手捧证书,心中的使命感和获得感同时升起:我能通过一支笔、一台相机、一个电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哦,原来平凡的基层老百姓,还有这样不平凡的感人故事!这是职业使命,也让我收获了提升个人软实力的财富。
而我收获最大的财富,就是最先“看到”贵港日新月异的变化。10年前,毕业回到贵港工作,新城区还算不上热闹,街上跑的汽车不算多,见报最多的企业就是台泥和华润。10年后的今天,罗泊湾大桥通车了,贵港城区高楼林立,道路车水马龙,贵港还“无中生有”引进了华奥新能源汽车,改写了贵港汽车工业为零的历史,打造广西第二个汽车(新能源)生产基地;还引进数十家电动车企业,打造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现在,我们出门就能享受纯电动的华奥牌新能源公交车,我们可以随意选择“贵港制造”的电动车……
随着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贵港也加入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越来越多高大上的活动在贵港举办:第四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将于月底举办、全国第32届荷花展将于明年举办……能够身在其中体验一个城市在一步一步地成长,看着一个城市一天一天的变化,这简直不单是财富,而是富足啊。
作为一线记者,我觉得我也是一线的体验者。在这些“财富”上,我体验到了什么叫获得感和幸福感。“那么,下一个10年,你还会继续在报社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反正被新闻工作“套路”了的我,是挺快乐的。你说我还在报社吗?
如此说来,在新时代,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在新闻行业展现真我的风采!
我们的名字叫记者
贵港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曾洁焕
今天,是属于我的第11个中国记者节。
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现场,这就是记者,这就是我们! 我们的脚印,总是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我们的笔,忠实地记录着生活的一点一滴;我们的镜头,见证着岁月每一个生动的瞬间;我们的心,一直紧扣着时代的脉搏和旋律。记者的名字,不是荣耀,而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记者的责任,就是引导舆论的责无旁贷,就是捍卫精神的神圣职守,就是托举生命的坚强臂膀,就是凝聚社会力量的义不容辞。这份责任,如山高似海深。 前行路上,该拿什么来奉献给未来?惟有继续努力!
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嫁娶莫觅新闻人”,有人说“表面风光、内心沧桑”,有人说“这是一个考验良心和社会文明度的职业”,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职业群体始终用正能量推动和见证着社会的点滴进步。从曾经的“无冕之王”到如今调侃式的“新闻民工”,从媒体占有优势资源到人人可为自媒体人,从传统媒体的辉煌到如今新媒体冲击下的严冬,媒体人的地位不如以往,但仍旧不断有人选择进入,更多的人选择坚守,与自己钟爱的新闻事业长相厮守。
我一直认为: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好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该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从业11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记者这份职业告诉我,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变的只是传播速度、变的只是传播语言。而永远不变的,是深入实际接地气、实事求是寻真相的职业情怀,是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的职业责任,是让新闻的价值无限延伸的职业理想。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每年都是我新闻工作的新起点。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离不弃的真爱
贵港日报社技术部组版员 杨仕青
我是1998年7月进入贵港日报社的,至今一直从事电脑组版工作。工作流程就是按照编辑的要求把记者的稿件用电脑排版,然后把大样打印出来给编辑校对,编辑修改完毕再交由我们在电脑上修改,如此三审三校,直到值班领导签发后,再通过电脑发送给印刷厂印刷。乍一看,这工作似乎很简单轻松,其实不然。因为每一期报纸的要闻版和时事版都是头一晚排版,所以,我和同部门的其他同事以上夜班为主,隔天就上一次夜班。刚进报社的那几年,因为当时的电脑设备比较落后,普及率也不高,记者的稿件都是手写的,在排上版面之前,先交由我们打字。夜班往往从晚上7点一直上到次日清晨五六点,其中的辛苦是没上过这种班的人无法体会的。
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报社实行了无纸化办公和引进了新闻生产系统,记者们都转为用电脑写稿,然后直接发送到系统给编辑编发,排版软件也日益先进,我们上夜班的人员才稍感轻松,但精神上可不能松懈。我大约是从五六年前开始排要闻版(即一版),这个版面的内容主要是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市里主要领导的重要会议或活动,版式虽然简单,但要求却很严格,不允许出现差错。我最怕的就是第二天早上领导或编辑打电话给我,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报纸出现了差错。记得我刚开始排一版没多久,有一次版面上有一张选自新华社的照片,因为版式问题,在最后一校时,我没有征求值周领导和一版编辑的意见就自作主张裁掉了照片上坐在最偏的一位领导,当时他们都没注意到这个细微的差别。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了值周领导的来电,他询问事情的经过并批评了我。我这才知道,原来此类照片是不能轻易裁剪的。所幸这次没有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件事也算是给了我一个教训,从此再排版就更加谨慎了。
现在每次上夜班,在值周领导已经定版签发的情况下,我仍然习惯把每个版面都再浏览一遍,如果发现版面还有差错,就及时向值周领导汇报,这个良好习惯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我们除了要排版面,还要负责调图。每个版面上的配图,都要经过我们调整色调,以达到适合印刷出版的效果。如果遇到当晚出八个甚至更多版面,而其中有几个版面都是很多照片要调的话,上夜班时就会忙得不可开交,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几乎连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遇到中央、自治区和市里开重要会议的时候,上班时神经更是绷得紧紧的,生怕犯错。
现在各方面的设备比以前先进多了,我们晚上下班时间也比以前提早了很多。但常年上夜班,个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即使如此,我仍然没有放弃这份工作,因为我喜欢报社这个大家庭的氛围,我也热爱这份工作。我知道,这就是不离不弃的真爱。
我为什么当记者
贵港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园园
我为什么做记者?因为大学学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时也没想过,自己除了当记者,还能做什么。就这样入了这一行,成为一名记者。2010年9月入职,跟着师父福哥见习。11月的某天,福哥说他手头有个人物专访任务,让我独自到桂平采访一位退休老干部。那时毕业到贵港不到半年,桂平更是第一次去,提前跟采访对象李阿姨约好时间后便坐车到了桂平汽车站,出站时搞不清楚方向,给李阿姨打电话问清楚地方,打了个的士顺利抵达,然后采访。而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当时写的东西,感觉真是稚嫩无比,但是万分感谢遇到了一个包容大度的师父和一个亲切和蔼的采访对象,让一个菜鸟记者没有失掉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的信心。
到现在,已经要过属于自己的第7个记者节了。虽然平时为了一个采访任务四处奔波或者绞尽脑汁写不出满意的稿件时,会吐槽这份工作的苦和累,但却没有真正想过不做一名记者。有人说,只有记者才能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见别人见不了的人,经历别人经历不了的事情。而我只是觉得,成为一名记者,每一天的工作生活都丰富多彩。田间地头记录下农民群众发展种养的故事,会议室里记录下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大事小事;认识一个个有故事的人,他们的身上总有让我钦佩和学习的闪光点,让我在记录下他们故事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记者不只是记录者,也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见证者,是一个个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抗洪抢险、火灾第一线、精彩赛事现场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今年平天山登山赛,上山前原计划是由同事东哥登顶拍摄,我负责拍摄半路上的画面,但半路上东哥状态不佳,临时决定由我来登顶。说真的,这是我第二次爬平天山,第一次只爬到第一个凉亭,虽然这次提前了一个多小时上山,但真的能在选手冲刺前提前赶到山顶吗?我心里也没有底,只能一直坚持着向上爬,因为领导要求山顶的冲刺画面和采访一定要具备。还好从第一个凉亭到第二个凉亭这段最漫长的路程一路有热情的跑步群成员和平天山公园工作人员为伴,热情地跟我聊天,也减轻了些许爬山的辛苦。越过了第二个凉亭后,我自己一个人继续出发,因为走过了抵达第二个凉亭前那段最陡、最长、最让人难受的阶梯,剩下的路程显得轻松了些,不过山路也更加崎岖,得手脚并用才上得去。终于,我比第一名登顶的职业选手提前了半个小时到达山顶。为了拍些选手在最后一段路的画面,我又折返回到终点前一处突出的山石上等待,看到选手时拍了两个画面就往终点跑,两腿隐约想抽筋,可也只能忍着,因为停一下都可能赶不了在选手之前回到终点线,万幸的是终于顺利拍到了想要的画面和采访。而工作之余,更是看到了大平天山顶的壮美风光,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可喜可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的信念和追求。虽然不是每个采访都能达到预期的最好效果,不是每个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但是我们一直向这个目标在努力着。为责任而前进,这就是我当记者的真实原因。
越努力,越幸运
贵港日报社记者部记者 覃光英
2016年6月大学毕业进入贵港日报社工作后,我在多位前辈的帮助和指导下,收获良多,虽然在工作中仍有些许磕磕碰碰,但我仍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刚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见习记者时,我曾经想过“记者是什么”这个问题,难道只是一个记录者、一份职业而已?而后我在相关的业务培训上首次听到“无冕之王”这个词,培训老师介绍说,“无冕之王”是社会对这个职业最主流的界定。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眼界也开阔了许多,我这才从内心感受到这份职业的荣光。
在带教老师领进门2个月后,我于2016年9月正式开始领任务单跑,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是一名“贵港市优秀教师”获得者,我在联系到采访对象后,独自搭车到达对方所在的乡镇,谁知那个学校离公路很远,在一番折腾后终于到达了学校。而在采访过程中,由于是初次采访,口才方面有待提高,同时该老师也不是一名健谈的人,我按照事先拟好的提纲不能采访到想要的信息,采访因此卡壳了。情急之下,我把自己设想为读者,向老师询问一些自己学生时代弄不明白的话题,才让这位老师打开了话闸,采访得以顺利进行。文章刊登后,自己也收获了成就感。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意味着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采访前及采访时要有清晰的思路,采访后要用文字清晰地表达。我是一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数理化生是我的长项,“数学思维”是我思考问题的首要方法,在从事这份工作后,采访、写文章、待人接物、人情世故等等,更需要我用另外的“语文思维”去看待问题。记者是一个受社会尊敬的职业,在外人看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目光犀利、我们知识渊博、我们能说会道、我们文采飞扬。但其实我常常因为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或是采访结束后写不出文章而感到痛苦、困惑与迷茫。我知道这是年轻人初涉社会后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种种不适应,也意味着还需要在社会这所大学中继续进修,因此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脱离不切实际的空幻的理想,做好现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作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记者既是职业也是事业,更是一个能够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的平台,它在每个月给我一份工资,文章写得不错的时候,还有一份奖金,这些都是能让我兴奋好几天的事情。我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曾经说过“越努力,越幸运。”说的是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努力到一定的程度,量变才能导致质变进而成功。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加油,年轻的我,年轻的记者们!
程序员都在干些什么
贵港日报社新闻网管理中心程序员 韦广金
从2015年进入贵港日报社以来,我主要负责贵港新闻网和贵港网络问政平台的开发、维护与编辑。作为一个程序员,整天端坐在电脑前,做着平淡无味的技术工作,但也有属于我们的故事,现与大家一同分享。
要判断一个程序员是不是好的程序员,主要看他写的代码,因为程序员最重要的事是写代码。即便不去理解代码的意图,只要看一眼,好的程序员写的代码与差的程序员写的代码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来。好的程序员写的代码,整洁而规范,视觉上自然有一种美感。空白错落有致,注释恰到好处,命名和排版遵守统一的规范。差的程序员写的代码则经常出现过长的函数、前后不一致的命名方式和排版、过深的嵌套结构、非常复杂的表达式、随处可见的数字等毛病。在工作中,我一边学习完善,一边细心工作,尽量写出漂亮的代码。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编辑是SEO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基础的部分,如果网站的网络编辑做得好,对整个站的SEO将起到很大的作用。SEO中的网络编辑注重的多是优化的内容,而不是文章本身的内容,如何合理地安排好长尾关键词,做好文章内链、标题这些才是SEO网络编辑应该做的。一个网站好的优化,做的不仅仅是首页的关键词排名,当网站的内页长尾关键词带来的总流量大大超过网站首页核心关键词的流量时,这便是一个超级成功的网站优化。而我也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发展。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尤其如此。由于各条标题的颜色、字体基本相同,内容要在二级页面上才能看见,加上网络用户较为集中的阅读状态往往使他们缺少耐心,所以标题在网络新闻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好标题往往能救活一篇文章。要想吸引读者,提高点击率,达到最大程度新闻传播的目的,就必须制作一个好的网络新闻标题,让网民一见钟情。所以,为了制作好的标题,我经常用心,还跟同事们讨论、商定,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见习记者二三事
贵港日报社见习记者 蒙思帆
作为一名民生部的见习记者,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广大群众,去了解他们的生活,采写他们各式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快乐的、悲伤的、激励的、孤独的……我当记者将近一年时间里,接触到了许多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事,见到了许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人,我从这些人和事当中汲取了许多经验,增长了不少见闻,对我的人生有不小的触动。
记得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接到任务要做一篇特殊职业工作者的头条稿,而我负责采访的对象是殡葬行业的工作者,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到贵港市殡仪馆福泰园。来到福泰园之后,发现与我想象中阴森的环境不同,那里敞亮的环境让我的心安定了一些。当我要采访的对象出现时,我发现原来他们也是跟我差不多的年纪,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与别人体面的工作不同,他们选择了一份别人甚至是家人都不能理解的工作,但是这又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他们让生者慰藉、逝者安息。采访他们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他们是一群孤独的群体,没有多少朋友,因为世俗的观念,他们外出要小心翼翼,生怕别人认出他们来。他们默默地生活在我们城市的某一个角落,用他们的专业去给逝者做好最后的服务,这让我即感动又尊敬。
当记者的这段时间里,我曾走入校园采访学生们精彩纷呈的开学典礼,与他们一起体验这开心的瞬间;也曾爬上五六米高的立交桥建设工地,只为了解工程进度,拍出不一样的照片;也试过有市民投诉夜宵摊噪音大,半夜出去观察采访;还采访过因为水管漏水给市民造成困扰,报道后切实为市民解决这些不安全隐患,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等等。做民生新闻,就是要深入群众中去,过程中即便日晒风吹也是在所不惜,只要能帮到群众,我的心就感到踏实、满足。
最近,和一个朋友吃饭聊天,他打趣地对我说:“之前你挺白净的呀,这才没见多久,你就黑了不少呢。”我笑着对他说:“变黑,这就对了。”是啊,当记者就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到基层,反映群众呼声,因此经常风吹日晒,难免被晒黑啦。可是,当一篇篇新闻报道变成文字,我的心便感到无比欣慰。
新闻推荐
贵港讯近日,贵港市区金港大道出现暖心的一幕:一名八旬老人步行中不慎摔伤,昏倒在施工道路上。执勤交警发现后,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通知医院及老人的家属。当天下午4时许,市交警支队一...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