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村中脱贫大小事——记贵港首届“最美第一书记”秦正问
本报记者 谢海兵
秦正问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一大队教导员,2015年10月被选派到港北区大圩镇永福村任第一书记。一晃两年过去,现在的永福村变美了:新建的水泥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楼房规划整齐,村民生活生产一片繁忙,村里呈现出一幅新农村的景象。“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就只想为老乡做实事,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增收。”秦正问是这么说的,也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
驻村两年,心系村中大小事
永福村位于大圩镇西北部,2012年,该村被定为广西贫困村。2015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27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
秦正问驻村后,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他的身影,他的足迹访遍农户。经过调查,他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出脱贫计划。
温锦春一家六口人,家有三个孩子尚在读书,因学致贫。去年,他被查出患有脑肿瘤,每月光化疗费用就要3000多元,家中仅靠妻子一人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让本就艰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秦正问知道后,详细采集信息,帮助温锦春一家申请到了临时救助金,今年报销了6000元费用。同时,还帮助申请扶贫济困金,给温锦春读大学的女儿申请“雨露计划”,获得每个学期1500元的资助。
两年中,秦正问走访次数最多的就数温水添老人了。温水添今年64岁,妻子早逝,现与母亲生活,因未办理手续,4年来无法领养老金。秦正问驻村后,一次次试图与老人交谈,每一次都被老人冷脸拒绝,十分难堪。可秦正问惦念着温水添与其母亲没有劳动力、连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决定一定要说服老人。在多次努力下,老人终于同意办理了养老金。接着,秦正问又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让他住上了新房子。
此外,秦正问还帮助温有健卖猪和鸡,鼓励赖寿杨养蛇,给赖志聪办理“雨露计划”……关于农户的大小事,他都放在心里当作头等大事,丝毫不敢马虎。“真不怕你笑话,老乡们不脱贫,我睡觉都不安稳。”秦正问真诚地说。
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致富路
“如果这条路的路基扩至五米宽,达到申报要求,我们就能尽快汇报材料把路修起来。”秦正问在走访金富源合作社后,对合作社负责人说。
该合作社在山脚下,目前存栏牛、羊共200多头,而通往合作社的路破烂不堪。秦正问担心随着产业的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会因交通不便而受到影响。“修通道路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脱贫致富的首要问题。”秦正问告诉记者,从驻村开始,他就开始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方争取项目,让村民对生活更有奔头。
在秦正问的努力下, 永福村通过“一事一议”和设施扶贫等形式,共修建了16条共9.5公里村路,还修建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灯光球场和两座桥。他还争取到后盾单位的支援,翻修了该村永福小学,实现了村屯绿化。
产业从零到有,遍地开花
“如果没有秦书记,就没有我们的合作社,太感谢他了。”贵港市旭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温裕先告诉记者,在秦正问的帮助下,他们不仅规模种植了砂糖橘,还成立了合作社。
据了解,该合作社的80多亩地原是一片荒地。由于荒地与村庄之间隔着达开水库的支渠,农业种植需要的农具、化肥和农药等物品,只能通过一条狭窄的人行桥肩挑而过,大大制约了种植发展。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老板相继来种植农作物,均无法经营下去,最后只好撂荒。秦正问思量着何不开荒种植,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于是他多次实地走访了解情况,打算修桥解决通行问题。为了修桥,秦正问一个个单位地去沟通协商,申请建设资金,终于在水渠上建起了一座10米长、5米宽的水泥桥。现在,原来的荒地变成了一大片砂糖橘基地,长势喜人,预计明年有收成。
过去,村中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秦正问驻村后,积极解决存留问题,鼓励青壮年回乡发展种养殖业,使合作社从零到有,从有到优。目前,该村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主要有砂糖橘、蛇、猪和牛等多个产业,大大增强了村级的“造血”功能,带动本村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新闻推荐
覃塘讯10月27日,覃塘区樟木镇沙村100多名出嫁女相约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摆上“百叟宴”、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这是覃塘区第一个由出嫁女组织的敬老节活动,诠释中华儿女浓浓的孝心情。她们...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