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的种田人

广西日报 2017-10-20 08:20 大字

陈冠贤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民以食为天。

1968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1971年,二女儿出生了。人口多了,下锅的米得多放一点,可是生产队分粮一个月才13公斤稻谷,且稻谷晒得不是很干,出米率只有六成。这还不能全放下肚里,因为还要养几只鸡和一头猪,家里的油盐花销得靠它们。粮食本来就少,匀给家禽畜吃便少之又少了,只能顺着季节找其他食物充饥。

春天天气暖了,地下的东西发芽了,红薯芽、花生芽都是很好的食材。这些东西洗净放在锅里烫一烫后沥干水炒干,和着稀粥也能当一回事。我们将附近的捡完了,又到较远的地方寻找。稻田里生长一种叫白头英的野草,挖回来后洗净和一点米放到石臼里舂烂,再在锅里煎香,也能顶肚饥。

春末夏初,青黄不接,南瓜玉米没长出来,只能买木薯粉回家,与水混合煮成糊当饭吃。木薯糊讲得文雅点叫浆糊。木薯粉是把干木薯片粉碎过筛而成。没有机械粉碎机之前,都是人工捣碎的。我所在的村子在贵港的南部,村里山岭少,旱地不多,很少种植木薯。吃木薯得到圩上买,想便宜就得到附近一个叫木梓的乡镇去买。

记得二女儿出生的次年,也就是1972年,家里断炊了。玉米南瓜没长出来,能吃的只有苦麦菜,也吃得只剩下几片叶子,我便借了钱到木梓的木根圩买木薯。

那天,我和侄子吃了几碗米粥便向木根圩出发了。木根圩是偏僻的山区,我曾在那里修过水利比较熟悉,那里木薯比较多。30多公里的路程走到那儿已肚饥脚软。在木根圩问了几户人家,都说木薯早已卖完,建议我们往龙塘方向看看。有一位老哥得知我们叔侄俩是从桥圩三塘来的,买木薯回去是救饥荒的,便拿出几个木薯饽饽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令人感激不尽。

我们一路问询,一路有好心人指路。最后,我们来到了武思江水库,听说这里有一户人家有木薯卖。这户人家住在水库里的一个小岛上,得知我们远道而来非常热情,给我们煎上木薯饼填肚子。随后,又给我们装木薯片。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对方只收了一点钱,却让我们多担了不少木薯回去,并用船只送了一程。满满两麻袋的木薯,载着我们的欣喜与激动运到了岸边……

从武思江水库到平悦都是山路,我们挑着两袋满满的木薯过平悦时天已黑。黑黝黝的四周,没有行人车辆,静极了,不时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得阴森寂静。当时已是饥肠辘辘,我叫侄儿在路边等着,我入村去找吃的。

一入村,便看到一户人家有灯火,我便向灯光走去。只见一名男子坐在那里削竹破篾,我把情况跟他说了一下。男子一听,回屋端出半锅剩饭,还拿出冬天腌制的酸萝卜……我叫上侄儿,两人吃完半锅饭千谢万谢又继续赶路……颠颠簸簸回到家时,收获了一身疲惫,也收获了两袋粮食和一份份恩情。

2 忽如一夜春风来

1979年,土地承包到户,忽如一夜春风来。当时贵县桥圩没有正式实行,但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像看到田里长出新苗一样兴奋。1980年底,我终于分得了3亩6分水田和8分旱地。10月分田,我11月就犁田晒秋。过年开春,我不用以前生产队用的种子,而是到亲戚家要来了叫七季早的种子,听说这种种子收成比较好。

雨水节气刚过,村里好多户人家心急,有的等不及已开始播种了。我按捺住喜悦之情静心等待,等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节日后,才将谷种下了地。当时天渐暖了,顺应天时,我的秧苗茁壮成长,而提早播种的其他户秧苗长势都不大好。后来他们都向我看齐,看准节气,过了清明插田,果然,秧田没过几天就一片绿了。

当时还没有尿素化肥卖,禾苗一返青我就施农家肥,一亩施放10多担农家肥,肥力足,禾苗长势喜人。自己种的田自己管理,每日我都到田头看一看,不然心里不舒服,像看宝贝孩子一样,发现它们一天长出一个样。

过了端午节,稻禾抽穗了,扬花了。我望着这齐刷刷的稻穗,就像看到了黄金白银。再摸摸肚皮,觉得里边将不会再装下草根树叶,再也不会吃黏糊糊的木薯糊了。

果然,过了夏至,稻谷收了一大堆。低矮的两间屋里放满一袋袋稻谷。母亲摸着一包包粮食,兴奋得笑开了花。长满老茧的双手捧起颗粒饱满的稻谷,竟笑出热泪来……

那时候,我们交了公购粮,还剩下不少稻谷。随着政策落实,人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更加用心种田。我还养起10多只鸡和4头猪,一年出两批猪。1983年,终于盖起了一栋两层的楼房。

3 千树万树梨花开

分田到户时,我们4户人家共用一头老水牛。

老水牛走路慢,犁耙也慢,耙好一亩地需要两天,时间上有些赶不及。我突然想到地处偏僻的外婆家养牛会比较多,最后跟表哥借了一头水牛。这头牛果然年轻气盛,不到3天就把家里田地犁耙好了,使插秧没有误了农时。

这一年问题解决了,但不是长久之计。我和本家兄弟商量,看是否买一台机器。那时手扶拖拉机不好买,打听到南宁拖拉机厂有卖,我们几户人家凑钱叫代表去南宁购买。两天时间,一辆桂花牌六匹马力的农用手扶拖拉机开到了家门口。开春犁田耙地,我们几户人家都很顺利快捷。尝到机器的威力与好处,后来我又买了一台本地农机厂生产的木壳人力打谷机,成了村里第一台打谷机。大家都借去用,觉得好用便有好几户人家也买了。

种田的水是个问题,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没收在于水。村里所处丘陵之地,能自流灌溉的田地却不多。我家田地多在水渠之上,用水得抽水。过去生产队用的是龙骨水车,有脚踏或手摇的,村里多用手摇的。水车一边一个人手抓摇把,一上一下把龙骨拖上来,水也上来了。这龙骨水车架在不高的田埂上可以,但高一点的地方,水就上不来了,路途遥远的也不行。我打听到玉林有水泵和软水管卖,就和邻里商量到玉林买一台水泵和一条塑胶水管。水泵和水管都很笨重,每抽一次水需两户人家出动,搬运水泵与柴油机也十分吃力。于是,我又买了一个拖拉机拖斗,运输不用那么费力,有机器就是省事。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市场经济,各式各样的农具日新月异。桥圩市场上也有了农机店,各种农机具层出不穷,越来越轻便实用。一台新的汽油机可以挂上水泵抽水,重量只有25公斤左右,而水管是新材料做成,100多米的胶水管也就10多公斤,一个人就可以应付了。一台汽油机一机多用,可以挂打谷机等。我有了自己的农用拖拉机、汽油机等,劳动强度减轻,种田再不是强体力劳动。

过去化肥农药是供销社专卖,后来可以私人经营。记得在生产队时代很难买到尿素,只能用碳氨和氨水施用。那时大队只有一个氨水袋和一辆中型拖拉机,24个生产队轮着使用,急用时供不应求,因此每个生产队都建有一个氨水池。氨水是易挥发的肥料,生产队买一车氨水回来倒进氨水池里,池子密封不好,一个多月下来一池氨水就变成了一池浑水。现在好了,民营肥料店有国产的、外国产的尿素,各种各样的肥任由大家挑选。

4 满志走向新希望

改革开放的春潮,鼓舞着弟弟到凭祥做起了边贸生意,侄儿也到云南去做药材生意了。我把他们的田地包了下来,想着种田对我而言比较实在。我种了7亩多水稻,每年需要复合肥500多公斤、尿素约250公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巩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种田人的思维也得转变。过去人们求吃饱肚子,到2000年以后卖普通大米没有多少人喜欢吃了,人们要吃优质米。我们所处的桥圩是贵港的粮仓,大多农户都种植优质谷,我也不例外。

市场经济时代,许多青壮年到外打工,村里便有不少好田给荒了。当时村里人觉得务农是件辛苦活,可我不这么想。我认为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其一,免交公购粮。种多少得多少,都由自己分配,政府还有各种补贴,鼓励农民种好田。其二是稻谷价格稳定,种出的稻谷不愁卖,市场波动不大。其三是科技进步,从农机具的改进到种田习惯的改变,都使种田变轻松还可兼做他业。

过去一亩地需两天工夫才能插上秧,现在一亩地用机器弄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不用弯腰驼背晒太阳,小孩子都可以干抛秧的活。稻谷成熟收割时,收割机一收,一亩地20多分钟就收割完了。

后来返乡务工人员渐渐多了起来,我也慢慢发觉后生可畏,前途无量。科学种田,更是一个现代种田人的技术保障。我时常觉得,种田是一门大学问,潜力大得很。也常常教育年轻后辈,摆正了种田人的自信地位,认真去研究种田科学方法,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大胆创新,必定有好的收成。

如今,我的家乡已有连片的有机米种植,全机械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种田人的效率,种田人也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种植,满足更广大市场的需求。我们桥圩镇的多品种优质谷,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稻米供应至广东甚至港澳地区。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现在的农民是幸福的种田人,又是充满希望与责任的种田人。相信随着时代进程,我们的乡村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新闻推荐

山北乡全力维护十九大期间社会稳定

覃塘讯10月11日,覃塘区山北乡顺利调结了一起生产厂家、经销商与用户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案,2000多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该乡全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确保十九大期间社会稳定...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