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造就在一瞬间——记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李鸿基“突发奇想”二三事

贵港日报 2017-07-28 10:56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日芳

看学生打球,然后去丢垃圾,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吗?一般人认为这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只分前后的小事。而李鸿基在往桶里投下垃圾的一瞬间,涌现思想火花,发明了双足投篮器,并申请了专利。

李鸿基是港北区荷城小学教师,负责科技教育小组工作。他经常突发奇想,勇于实践,所发明的作品及创新成果多次获全国全区表彰,并七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科技教师,三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创造,就是一瞬间的事。小学阶段是科学启蒙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这是李鸿基对科技教育的态度。每一天,他都处于精神饱满、跃跃欲试的状态。他在多年的科技教育工作中练就了敏感的科技触觉及敏锐的创新眼光,善于发现和挖掘科技教育的创新点。以下记述的几件事,可见一斑。

一次,学校组织“推门听课”活动。他去听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撑伞,不为摭阳为使风。”他顿时在课堂上“开小差”:这可以做科技活动的题材啊,可以组织一次帆船比赛,让学生制作无动力帆船,搭建一长方形水池,某端放一台风扇吹,看谁制作的帆船更快驶向对岸。根据这一思路,他在学校策划了一次富有挑战性的科技比赛活动,引导学生用哪些材料把帆船模型做得更好,又引导他们怎样才能让帆船更好地“使风”。

看见一些学生戴眼镜,还摭块布,李鸿基也好奇,问知是弱视,再询,知弱视不等同于近视,而是比近视更严重的眼疾。据此,他策划了《贵港城区群众对弱视的认知程度》科技实践调查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弱视儿童现状调查,设计问卷,在师生和群众中走访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形成倡议书,向群众宣传弱视的成因及危害,呼唤家长群众关注儿童弱视情况的发现与治疗,倡导师生关爱弱视儿童。

数学课上,他也能找到创新题材。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万位亿位上的数字容易写错位。看着学生埋头在画数位表,他想到了把数位表贴到学生常用的文具三角板上,研制出带数位表的三角板,四年级的学生这回高兴了。再写大数时,找出这个三角板往草稿纸上一放,对准上面的数位,把千亿百亿的数字写得又准确又整齐。

对眼前的事多一个“心眼”,是李鸿基搞科技教育的良好习惯。曾经,他看到学生吹口琴,就想,口琴教学似乎还没有什么教具。于是,他研制了口琴教学演示器,还申请了专利。文章开头提到的“双足投篮器”,也是源于他在看学生打球后去丢果皮,偶然看到一个塑料瓶在一旁后,他拭图用双脚夹起这个塑料瓶投进垃圾箱。投进的那一刻,灵感来了:球类、用脚夹起、投送,几个关键词一闪,成了!

李鸿基的创新与发明,引领着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现在,荷城小学是全市科普示范学校,2012年以来科技教育显现多种创新模式,成果丰硕,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全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亮点。

新闻推荐

清华大学调研组到贵港市调研

本报讯(记者徐智坚实习生谭新弋)7月27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率队到贵港市调研,并看望在贵港市工作的清华大学选调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武林东陪同调研并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过...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