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校建成一个大家庭——覃塘区东龙初中打造家文化小记
本报记者高瞻 实习生杜坤晏
“曾校长,您布置的这个暑假作业,比你们学校考上52个A+还管用!孩子懂事多了!”放暑假半个月后,覃塘区东龙初中校长曾智收到东龙镇阮寺村农业屯学生家长覃新光的短信。他所说的暑假作业,是要求学生寻找自己的家训,这也是该校孝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该校打造家文化的一个实践。
“家文化,就是把学校建成一个大家庭。在学校里,老师之间是兄弟姐妹,师生之间是家长与孩子。”曾智说。
事实证明,这是凝聚力量、激发师生自觉性的有效尝试。曾智去年到任后,经过一年的“家文化”打造,成效初显——今年中考,该校560名考生中,52人达到A+,达示范性高中成绩374人。
从“给我上”到“跟我上”
充分尊重教师,给他们开放的自由度,这是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师资水平其实各校都差不多,重要的是自主性与士气。”曾智认为,对老师,与其批评、责备,不如鼓励他、肯定他,建立一种学校信任教师、教师也信任学校的环境。曾智到任后,逐一走访老教师,倾听他们对学校建设的意见。今年3月开始,他在学校开展“十大孝心教师”评选活动。去年元旦学校晚会上,曾智带着学校领导向老教师献花,感恩他们为学校辛勤付出。老教师李继琼激动地说:“学校那么信任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的工作?”副校长韦启华说,大多数教师都感到自己被学校肯定和重视,这使他们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学校是我们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使这个“家”变得更好呢?也正因为此,该校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从“给我上”到“跟我上”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校领导不仅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还实行集体备课,把试题、考点切割,让教师就一个点进行钻研并备课,改变之前一个科教师备完一本书的做法,做到业有专攻,各司其职,资源共享。该校还安排教师“走出去”交流,把区内外优秀教师“请进来”共享教育经验。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家”文化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老师身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上。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在学生宿舍建设上力求舒适,校领导每周都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并通过家校微信群进行共同教育,家长可以从微信群中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动态,老师也能在微信群中及时收到家长的意见反馈,学校今年来没处分过一个学生。
通过孝心文化,引导学生懂得做人做事。今年3月,该校在开展评选“十大孝心教师”的同时,也开展了“十大孝心学生”评选活动,并于去年5月进行颁奖。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将全校134名教师分成30多个小组,对各个学生进行家访,与学生及其家长拉家常,宣扬孝文化。曾智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收集自家的家训。这也激发了家长建立好的家风家训,有的家庭家长们围坐在一起思考自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
学校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学校要求食堂严把食品质量关,多次召集后勤商讨食堂的菜色变换,校长亲自监督食堂工作。正是因为这“吹毛求疵”的要求,学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获得A等级。曾智说:“我们不仅要学生吃得舒心,更要让他们吃得放心”。
学校突出“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办学方针,在校园开垦出一块约8亩的荒地为“硕果园”,每个班领一块“责任田”,由学校分发种子,老师带着学生种植,学生亲自护理经营出一块块有各式蔬菜的菜园。开垦“硕果园”既能让学生学习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明白父母的辛苦,“果实”收获的来之不易,实现了学生劳逸结合的极佳学习生活状态,也教育他们多体谅父母,珍惜粮食、珍惜当下,完善自己,更好地报效社会。
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均衡成长,变得更懂事,明白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因此实现了学生从之前普遍“要我学”到现在“我要学”的转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春梅实习生刘伟雪)7月13日,网友“客家人”在市网络问政平台上反映,文华凯莱大饭店将文化广场划为收费停车场,群众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诉,得到的只是一纸文书,该饭店是否将公共场合强...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