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新家园 迎来新希望

广西日报 2020-08-10 07:13 大字

本报记者唐正芳通讯员徐智坚刘操

“住上楼房,还有了工作,再也不用外出奔波,生活越来越有奔头。”8月5日,桂平市紫荆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区“老乡家园”搬迁户李方妹边干活边对记者说。李方妹所在的服装加工厂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努力促成建设投产的,目前有35人在服装加工厂务工,均是来自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其中预脱贫户18人。

“想不到住进了楼房,还能就近就业。”同在服装加工厂务工的搬迁户张华告诉记者,他原来住在紫荆镇大广村,交通极为不便,18公里左右的山路开车要1个多小时。自己带着3个孩子在广东务工,工作生活难以兼顾,日子过得较艰苦。2019年8月服装加工厂投产,张华便带着孩子返乡,入住新房子,有了新工作,孩子也在附近学校就读,“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近年来,桂平市以党建引领,规范管理,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该市人社局、财政局和紫荆镇政府请来一家技校举办中式烹调技能培训。搬迁户培训合格后,可获初级厨师资格证,多了一门谋生技能。

“十三五”时期,桂平市有易地搬迁贫困户1325户5699人。为此,该市投入3.43亿元,建设南木镇、石龙镇、紫荆镇、长安工业区4个安置区共6个安置点,2018年9月底全部完成搬迁入住,提前完成“十三五”搬迁安置任务。该市水库移民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副主任莫远勤说,该市在抓好搬迁户入住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后续扶持方案,精准施策,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记者了解到,桂平市四大安置点均规划在中心乡镇或者工业园区内建设,属小城镇建设用地或商住用地,安置区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就学、就业、就医比较方便。建设期间,每个安置点项目都由一名处级市领导包点,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在安置房交付后,该市抓好后续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奖补政策,2019年171户搬迁户获得自主发展产业奖补39.8万元;流转土地37.5亩,建设安置区微田园4个,将土地分给搬迁对象,让有意种植的搬迁户种植蔬菜瓜果,以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移民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流转土地1563亩,在4个安置区分别打造了万羽蛋鸡标准化养殖、富硒火龙果种植、澳洲坚果种植、食用菌培育、沃柑种植等8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分红、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桂平市全面落实易地搬迁每户有1条以上增收渠道、每户有1人以上就业目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都有一技之长;投入383.51万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8个,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截至2019年底,该市易地搬迁人口中有劳动力1265户3666人(含弱势劳动力),已实现1人以上就业1265户2531人。

新闻推荐

桂平1.34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

本报桂平讯8月3日,桂平市南木镇龙门村脱贫户刘贤宗在果园喂鸭。他养的300羽鸭苗都是龙门村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多方联系买...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