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读《杨海峰作品集》

贵港日报 2019-11-03 10:14 大字

?黄钰雄

杨海峰老师出作品集了!金秋十月,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在此之前,我曾听他说过要出书一事,他还就著作权问题咨询过我。没想到,书真的出了,还是厚厚的两大本。我花了几天时间,从头至尾把《杨海峰作品集》看了一遍,心中产生了长久的共鸣。从个性到人生经历,我们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我的才华远在杨老师之下。

从杨海峰作品集开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饥饿的年月》《五年求学一场梦》几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广西桂平县浔州高中,一位叫做杨木水(后改名杨海峰)的同学,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当今所讲的“状元”“学霸”。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学校,也轰动了他的家乡下湾圩。他是圩上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其父早在他四五岁时就去世了,去世时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杨海峰与母亲还有一个妹妹,与叔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杨木水自小勤奋好学,聪明懂事。因为失怙,自己个子瘦小,经常受到别的男孩欺凌。但杨海峰没有屈服,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考上北京大学,算是为自己为家里争了一口气。直到如今,杨海峰对自己童年少年的苦难仍不能忘怀。他在文集中写道:苦难的记忆,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却深深地络印在我脑细胞的底层。我深感不把过往的苦难记录下来,就对不住曾经经过的岁月。这大概是他要出版作品集的原因之一吧。

一个乡下的贫穷孩子,来到了祖国首都北京,对每一样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兴奋。然而,怀揣作家梦来到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杨海峰,不久就感觉到了异样的气氛。老师告诉他们,北大中文系并不是培养作家的,而主要是培养语言文字方面的高级人才。这令写作能力很强,中学时几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的杨海峰大失所望。

1970年3月,学校提前给学生分配了。五年的北大生活结束了。北京大学毕业后,杨海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先后在柳州、桂平的中学、中师教书,在桂平市教育局退休。然而,他心中的文学梦一直没有破灭,从教之余常常舞文弄墨,笔耕不辍。他参与编撰或总纂的《桂平县志》《桂平县教育志》获得全国、全区奖励;他写的报告(纪实)文学、通讯、小说、散文、诗歌、电视解说词、序跋、碑文、杂文、文学评论、史志等,不断见诸各级报刊和出版物,不少文章足以作为学习写作者的范文。由此,杨海峰被誉为桂平教育系统“一支笔”。不仅如此,杨海峰在美术绘画方面也很有天赋,其作品集收录的人物素描与创作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出版社编辑看了他的画也啧啧称赞,认为是“业余的爱好,专业的水平”。他曾经通过微信发给我一些素描、插图和创作,我看了以后大为惊叹。如此多才多艺的人才,却没有被伯乐发现与发掘,默默无闻地埋没了一辈子。这或许与其做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文人气质有关。他性格耿直,常常仗义执言,因此遭受了一些人的嫉恨,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写作与绘画充实了杨海峰的人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快乐,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杨海峰作品集》130多篇,总篇幅38万字,是杨海峰写作历程的记录,人生历程的记录,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绘画精美,是一本值得推介的好书。

新闻推荐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施工现场。自10月9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戗堤预进占启动以...

桂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