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肥稻丰金满田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观察

广西日报 2018-11-07 07:55 大字

与会代表在参观绿色火龙果。陈 强/摄

本报记者陈静

“有机稻单季亩均产量250公斤,每公斤稻谷销售价10元,双季稻谷产值可达5000元;再加上小龙虾6000元左右的产值,全年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10月18日,在广西万亩稻田综合种养有机水稻生产创建基地,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结合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建立有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引导推广“稻+灯+虾(小龙虾)”“稻+灯+鱼”和“稻+灯+鳖(黄沙鳖)”等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目前核心区面积已发展到250亩,辐射带动周边1万亩。

“稻田综合种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68%左右、化肥使用量24%左右,有利于稳定水稻生产、巩固粮食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助推产业扶贫。”全区稻田综合种养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现场会上,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郭绪全如是评价。

A示范基地效果好

老远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绿色火龙果模型,其身后,1700亩火龙果绵延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深秋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壮观。

这就是闽航农业火龙果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的特色产品:青皮红肉火龙果。公司负责人介绍,青皮火龙果不仅外皮颜色与众不同,而且“抗性强、产量高、口感柔和,颇受消费者欢迎。”

“我们的目标是以桂平市石龙镇为中心,打造万亩富硒火龙果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面积1700亩、总投资2800万元的示范区一期已建成,严格按照绿色优质标准化要求操作。

与会专家现场参观后认为,该基地实现了三大目标:通过推广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节肥、节水和节药;通过提高火龙果根系吸收土壤硒元素的能力,实现了产品天然富硒;通过吸收当地贫困户劳动力到示范区务工,实现了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记者了解到,百香果棚架下放养生态鸡,养鸡+种果生态技术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附近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一起种植百香果。合作社定期给农户举办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减量技术等方面培训,传授种养技术,解答种植疑问。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和贫困户已达100多人。在桂平市精致种养专业合作社,果园综合种养不仅颇具经济生态效益,还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

“我们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规程操作,不使用禁、限用的高毒农药,实施绿色植保全程管理技术,使用灯诱、色诱、性诱、食物诱等环境友好型绿色植保技术措施控制害虫,通过非化学防治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每年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合作社负责人说。

B综合种养前景广

据介绍,我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业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养殖种类主要有禾花鱼(鲤鱼)、泥鳅、黄鳝、田螺,多为自给自足,规模普遍不大。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从2016年以前一直徘徊在60万亩左右迅速发展到2017年的105万亩;种养区域由全州、灌阳、三江和融水等桂北稻田养殖传统地区逐步拓展到桂平、港北、陆川、龙圩等桂东南地区;养殖种类从传统鲤鱼、泥鳅、黄鳝、螺低效益种类扩展到虾、蟹、鳖、蛙等高效益种类。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部门根据各地的发展成功案例和先进典型,总结创立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十大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鱼”,灌阳“稻+鱼鳅龟鳖等品种混养”,全州“稻+禾花鱼”,融水“稻+河蟹”,横县“稻+鳖”,钦南“稻+南美白对虾”,融水、龙圩、陆川“稻+螺”,宁明“稻+蛙”,覃塘“藕+鱼”,桂平、田东“稻+小龙虾”。这些成熟技术模式和成功案例为全区各地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2017年,农业部门对“广西稻田生态种养十大模式”示范基地中的16个企业或合作社进行测产,稻田平均亩产水稻439公斤、产值2985元,亩产水产品116公斤、产值4872元,合计亩产值7857元。比水稻单作(对照组)亩产值增加6116元,产值提高近4.5倍。同时,稻田综合种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68%、化肥使用量24%左右,生态效益显著。

“我区是水稻种植大省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其中近期至少有1000万亩以上的保水田适宜稻田综合种养开发。”有关专家表示,我区渔业种质资源丰富,适宜养殖的鱼虾种类较多,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潜力大。而且,我区处于5.4亿人口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稻渔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C加快发展有妙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全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规模只有105万亩左右,适宜稻田的利用率仅10%左右,与全国平均利用率相比,落后不少。

专家建议,应把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提升到党委、政府的层面统筹推动。加强水利、国土、渔业、财政、扶贫等部门的协作,明确发展目标方向,融合相关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目前,全区的现状是种养产业分开、技术分离,种得好水稻的农户不会养鱼,养得好鱼的农户种不好稻,缺少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区大多数地方的种植、养殖技术队伍缺少联动。各级各地在水稻品种筛选、鱼类品种繁育、稻鱼茬口衔接、农机化技术以及生产环节中用药、用肥、用水等瓶颈问题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与攻关。他建议,要加强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的技术队伍联动,组建一些技术专家团队和产业技术联盟,选定重点区域,瞄准主推品种,找准瓶颈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以完整的稻渔科技链推动稻渔产业链的发展。

还有专家提出,各地应引导扶持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在稻田综合种养优势区或主产区创建示范基地,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创建若干个面积500亩或1000亩以上、水稻产量稳定、养殖产量提高、稻鱼品质提升、种养总体效益较高的示范基地,通过整体高标准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创建,辐射带动种粮大户和农户以及企业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

新闻推荐

踏石留印抓落实 记贵港市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宁雪琪

本报记者梁时来桂平市石龙镇扶贫工作站站长宁雪琪勇于担当,克尽职责,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狠抓落实,付出了辛勤的...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