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山寺与林凤祥故居
太平军北伐图画(资料图片)林凤祥图像(资料图片)■陈谊军
(一)宾山寺
宾山寺位于桂平市城北9公里的南木镇和社村宾山之东。宾山旧名仙沙、崩沙,是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建置的大宾县治,故名宾山。也有以思灵山为主,此山为宾之说。海拔86.6米,螺蛳形,背靠浔江,前向田垌。寺以山取名,据寺内碑文记载,“仙沙寺降自鼎建,历千百余载”。后经历代修葺,始具现有规模,为桂平最早的古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改为和社村学校,后搬出,现为桂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宾山寺分三进,中进有左、右耳房和楼阁,全属青砖结构,寺内尚存《重修宾山寺》《建文昌祠魁星阁碑记》《寺田碑记》等不同朝代的碑刻共32块。门左右有旗鼓石,前为平地,东面有三株大榕树。绿树掩映,幽静雅致,“古树临风犹引鹤,重阳有酒复登临”。“宾秀特潮”为桂平八景之一。人们登上宾山,远眺桂平城区和周围山水、村庄,山明水秀,环境旷达优美。
(二)林凤祥故居
林凤祥(1825年—1855年),汉族,太平军北伐名将。被称为“太平天国第一骁将”的林凤祥(一作林凤翔)是太平天国的主将,与李开芳、胡以晃、罗大纲、黄文金并称为太平天国五虎上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于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清穆宗同治元年,1863年),追封林凤祥为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目前,关于林凤祥的籍贯有几个说法,一说广东揭阳人,一说广西武鸣人,一说广西桂平人。桂平南木和社还保存有众多与林凤祥有关的遗址和故事。比如,现存林凤祥故居遗址、林凤祥参加太平军带兵回到家乡练兵所留下的练兵场、栓马处码头口和马儿畲及林凤祥祖辈在大庙角屯留下破败荒凉的舂屋、在邻村大黎村黎冲塘屯鸡蛋岭上留下坟头荒芜的林凤祥祖坟及本村众多乡亲对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事迹的口述、长辈口口相传太平军的故事。
更为重要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故宫明清档案部秦国经先生找到了林凤祥籍贯的有力佐证。秦国经是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研究馆员,他在整理清代京城巡防处档案时发现了《奉命大将军绵愉奏审录林凤祥等人供词折》原件,《林凤祥供词》原文就是在《奉命大将军绵愉奏审录林凤祥等人供词折》中摘录岀来的。秦国经先生将此奏折原件影印插在其《从新发现的太平天国北伐史料看林凤祥的籍贯、身世及履历》一文中,他在该文中用《林凤祥供词》这个铁证如山的事实根据论证了林凤祥的籍贯是“广西桂平县新村人”,而非“广东揭阳人”或“广西武鸣人”,并对这两个错误的论点予以批驳。
以下为奏折中的《林凤祥供词》原文:
“谨奏为严讯逆首及从逆各犯大概供词先行恭折奏闻事据参赞大臣僧派委户部侍郎瑞麟、总兵经文岱将生擒逆首林凤祥等六名押解到巡防处,臣等督饬司员严加研鞫。据林凤祥供:系广西桂平县人,在本县新村居住。年三十一岁。父亲林立春,五十四岁。母亲已故。胞弟阿蛮十一岁。我并未娶妻。我向来挑担子卖杂货生理。咸丰元年秋间,我到永安州做买卖,被贼裹去,做了司马,管二十五人。后由永安州跟洪秀全、杨秀清们打仗,到了桂林府、全州、道州,杨秀清见我打仗出力,升我做侍卫。后又到桂阳州、郴州、长沙,杨秀清又升我做带兵的将军。到岳州,我得了官兵的大铜炮四尊,小炮十三尊,又封我伪指挥。跟到武昌,又升我伪检点,隔了四天,又封伪天官副丞相。”
清代广西巡抚邹鸣鹤幕客半窝居士撰写的《粤寇起事纪实》指出:“林(即林凤翔)系桂平县人,在浔州城设肆买卜。”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所著《太平天国史稿·林凤祥传》也认为林凤祥为桂平人。清代湖南人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载:“林凤祥,伪天官副丞相,广西浔州人。”
目前,桂平市仍可寻访到林凤祥的故居。林凤祥的故居,当地人称为舂屋,位于桂平市南木镇和社村大庙角屯大塘旁。因为这座房子是用黏土、细砂、石灰一层层舂起来的,因此称为舂屋。和社老一代人传下来的话说,林凤祥的舂屋坐东向西,有围墙,有天井,厅堂正门向西,侧门向南。林凤祥跟随洪、杨打仗后,这里的舂屋就冷落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并成立农会后,曾有一段时间作过农会的地方。说到农会,老辈人提起当时的一副对联:“一脚踢翻旧社会,全心推向新潮流。”这副对联寄寓了老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愿景。在林凤祥舂屋旁,遗存有林凤祥官兵练兵场——地坪。有几亩地那么大,稻谷丰收时,地坪又可以作晒场。清咸丰元年春夏之间,林凤祥曾带兵回到这里练兵,当时的马匹拴在大塘边的码头口及马儿畬。
林凤祥故居附近有宾山寺。为祈求不同的仙神庇佑,当地有每年正月十五拜宾山寺、正月十六拜甘王庙之说。和社村老辈人都说,林凤祥将军曾率兵众在宾山寺宿营,他们白日在村中操练,夜间为了不扰民,就到寺中扎营。宾山寺内帝君殿墙壁镶嵌的《福缘善庆谨将重修宾山寺神像暨横廊缘信签显题芳名勒石于左》碑刻第五排右数第三位有林宗邦这个名字。林宗邦在林凤祥将军的提携下,最初在太平天国起义军中任文书角色。后来,在永州之战中,由于清军镇压,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起义军伤亡惨重。起义军失败后,因为没有路费回家,林宗邦被迫在外浪迹多年。后来,几经周折才回到桂平和社村开底屋屯家中,因为害怕清朝政府追查报复,满门抄斩,为了不连累家人,最后在屋边的木儿畲(又称朱榕畲)上吊自杀。如今,林宗邦依然有后人在和社村生活。
(三)周边景观及传说
以林凤祥故居景点为核心的南木镇和社旅游新景区主要包括以下景点和传说:
1.宾山远眺
登上宾山寺的后山,黔江和郁江、浔江一览眼底,瑶山和紫荆山脉等矗立原野之上。通过宾山远眺,让人似乎看到明代朝廷大军前往大藤峡征讨壮、瑶人民起义时的情形。当时,白沙码头、石咀码头、三鼎码头、牛渚湾码头等江边码头,密密麻麻地遍布官兵,旌旗招展,人来马往,船帆饱满,鼓声震天,这大队的人马正准备渡江集合,一并向大藤峡进发,欲剿灭侯大苟等部。
2.糖牛传说
唐代时,宾山寺周边出过糖牛,这种稀有的动物据说只有宾山和越南出产。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糖牛就消失了。糖牛生长在山洞,人们为了捉到它,就在自己的胳膊涂上食盐,这糖牛用舌头舔人的手,因喜欢盐味而不舍松口,因此就被顺手捉到了。糖牛传说来源于史料的记载,据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史书《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大宾县,汉布山县地。有糖牛与蛇同穴,牛嗜盐。俚人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牛舐之出外,则不得入,取其角为器,一曰糖牛。”元朝刘应李、詹友谅合编的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有“大宾县山有糖牛”的记载:“浔州路【县名】桂平。平南。【沿革】粤地。汉改桂林为郁林郡,今桂平即郁林郡布山县地。唐初属燕州,太宗以燕州之桂平、大宾等三县置浔州。宋置龚州,又复为浔州。【郡名】浔州。清浔……【景致】……糖牛。大宾县山有糖牛,与蛇同穴。牛嗜盐,里人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其角如玉,取以为器。”
3.和社铜鼓
铜鼓是广西民族文化的象征。1951年,和社曾经挖出过铜鼓。这大铜鼓被拿到当时的农会敲打了一年。
4.抗日要道
和社村的江口旧路村道曾经是桂平北区(现今南木镇、金田镇、江口镇、紫荆镇、垌心乡)及平南思旺地区来往县城的交通要道,到桂平县城的人或者是到北区各乡镇的人,一般都会在和社圩(解放前和社圩有两三间自助客栈,房东提供住宿和炊具,旅客自己买菜做饭)住上一夜。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乡抗日自卫队及和社村抗日自卫队在和社村曾与日军打了四仗。一是龟岭、藕塘岭、宾山伏击日军之战;二是上塘岭抗日之战;三是大塘岭抗日之战;四是塘利桥伏击日军之战。曾有日军的小队人马在这里被自卫队伏击打死。后来,日军在和社焚烧了战死的日本鬼子尸体。
5.和社拳房
自清代以来,桂平北区兴起办拳房(俗称武馆)的热潮。清道光年间,由于帮会兴起、山头林立、社会动荡,和社村创办拳房以自保,乡绅还成立了团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社设乡,属金田区,管辖和社、和市、黑石、山塘、渡头、山峡、南山、黎村、古楞、三鼎、新宁、流岭(流澜至长塘岭)、长清。乡公所所在地设在和社圩,设有乡长一人、副乡长一人、文书一人、乡警三到四人。和社村一分为二:以大庙角屯谭屋为界,以北有老社坛设和社村,管辖万福甲(现在的和社村吨头屯)、万利甲(现在的大田头屯、木塘岭屯、旧圩岭屯、后背岭屯、刘屋屯);以南包括大庙角屯,有一集市设和市村,管辖镇龙甲(现在的和社圩、庙坪屯一部分)、常隆甲(现在的大庙角屯、大塘岭屯、红背岭屯、石辣桥屯、庙坪屯一部分)。那时,每一社坛设一甲,每甲设一甲长,两村合并一起在大庙办公。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两村又合并为和社村。
当时,每村都设有几个拳房(俗称武馆),每屯都有自己的拳房,请人教打拳、耍功夫。拳房一般设在有名望的富裕人家,教人打拳、耍功夫。每逢节日或有喜事,拳房都要组织人马敲锣打鼓、舞狮子,前往贺喜献技助兴,看谁功夫厉害。如果拳术、功夫厉害的,观众会大声喝彩。这种好武之风,一直在桂平北区极为流行,而北区也包括了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兴武、尚武之地必为好勇、好斗之乡,这或许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在金田村爆发的其中一个小因素。
与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代的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起义军攻克广西桂平后,建都桂平,称大成国。大成国起义是十九世纪中期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在南方爆发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义军横扫粤桂两省,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与反动腐朽的清王朝进行殊死抗争。陈开曾率队攻打过桂平和社村林姓地主豪绅及团练,杀死练丁林亚英等。这在相关历史材料中有记载。据1991年版的《桂平县志》记载:“咸丰六年正月十七(1856年2月22日)大成国建国伊始,县内不少地主豪绅纷纷营寨筑堡,公然与大成国为敌,陈开决心对这些敢于抗拒的人进行征伐,亲自率队往崇姜里攻和社圩。”同时,据清同治魏笃修纂《浔州府志》记载:“咸丰六年正月十七日,逆匪陈开攻破和社村,阵亡练丁林亚英、蔡亚六二名。”由此可见,林凤祥作为太平天国的一员武将、猛将,他与和社村开设拳房、历来沿习尚武之风是有关联的。
6.林凤祥祖坟
林凤祥的祖坟位于鸡蛋岭,这个岭在南木镇大黎村黎冲塘附近,在一片约4平方公里凹陷的洼地里,田垌与七个小岭错杂其间。由于这些小岭形似鸡蛋,故名鸡蛋岭。
(本文节选自《桂平西山》一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新闻推荐
本报桂平讯“黄叔叔往来奔波,帮我圆了‘职校梦\’。”日前,家住桂平市大湾镇新桂村的贫困学子黄嘉兴,前往桂平市第一中等职...
桂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