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变“绿金”采煤沉陷区的突围路
□唐福升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俊陈绍海编辑肖志元
站在旺苍县黄洋镇双安村一角,远望园区,这片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已是稻浪阵阵、绿浪滚滚。农业园区机耕道蜿蜒延伸,似笔走游龙,记录着这里老煤矿的转型“突围”。近日,记者前往该村进行探访,看到昔日的废弃矿山变身为“绿水青山”,采煤沉陷区治理初见成效,沉陷区长出一片片碧芽。
“曾经的采煤沉陷区,生长出一片片碧芽;曾经位于沉陷区的村落,搬迁至风景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址;曾经的矿区村民,变身为生态产业工人,有了稳定收入;曾经的传统煤炭产业,转变为‘绿色矿山+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该县负责人说,旺苍是四川省煤炭主产地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政策性关井压产,留下589.1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亟待治理。今年,全县围绕“两山理论”、着力生态修复、聚力产业建设、致力产城一体四个方面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22个,总投资达70余亿元,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地区绿色转型道路。
“没想到这种树,还真种出了点‘意思’。”看着两边山包上满眼的黄绿色,一大早就来黄茶园“上班”的双安村村民赵德成乐得合不拢嘴,“从去年开始,在村里租赁山林100亩、流转土地150亩,发展黄茶园,到2022年投产后,产值预计能达到270万元。”
“搞旅游的‘绿色经济’比原来矿上的‘黑色经济’还要来得实在!”赵德成说。42岁的赵德成,刚参加工作就在黄洋红兴煤矿,开了多年的绞车,又赶上了那几年的好时候,煤矿的高收入惹得不少亲朋好友眼热。后来,红火了几十年的矿上冷清了下来,企业急需找出路,职工也急需要找出路。可路在哪里?各煤矿努力寻找着突围方向,旺苍县也在大力探索着转型发展的路子,生态、环保既是发展的前提,更是发展的目标。
几年过去了,原先的采煤沉陷区和矸石山上建起了千亩茶园、建起了果园,禽畜基地里存栏鸡1.2万只、羊3800头……以生态治理、家禽养殖、茶果蔬种植为主导的园区在黄洋镇初步形成。
不久,茶树便见到了回报,资源经济转型生态经济,不仅收获了绿色,更收获了效益,原来矿上的200多名职工也找到了致富经。
煤矿“断掉”的资源产业链,如今重新接上了生态循环产业链,通过植被恢复,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带动着相关产业发挥出了综合效益,实现了老煤企“地下转地上、黑色换绿色”的产业转型,也让采煤沉陷区变成了瓜果飘香、家畜成群的城市“后花园”。
生态环境好了,人居环境也不例外。从旺苍采煤沉陷区驱车前行约7公里,就到了东河镇福临村。记者在这里看到,绿树掩映中,设计美观的小楼和农家别墅整齐排列,学校、医院、超市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更是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如今的福临村,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余元。村党支部书记辜满朝说:“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无论是绿色人居环境也好,绿色产业发展也好,我们都是向一个绿色的发展目标靠拢的。”
当地政府表示,福临村的成功转型是当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缩影,接下来他们将依托绿色矿山打造工业旅游项目,把“地下乌金”向“地上绿金”转变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在‘十四五’期间,旺苍县将努力推动产业布局从地下转为地上,推动产业结构由黑色变为绿色,推动采煤区域由包袱变为财富,推动地貌形态与沉陷区变为风景区,走好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之路。”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村民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特约通讯员陈绍海文/图核心阅读借阅点距离远、山路崎岖,是旺苍县推广全民阅读的难题。...
旺苍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旺苍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